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6版:直播的狂欢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6版            直播的狂欢
 

2016年8月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直播成就了哪些产业?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见习记者 王星平

当直播平台在激烈的竞争中“厮杀”的疲惫不堪之时,一些在直播产业链上的行业却在“闷声发大财”。视频技术、宽带、游戏产业等等,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一大批公司因为直播的火爆而被激活。如今,真的很难说,他们到底谁成就了谁。

前端:网红“孵化器”

伴随着直播的热潮,网红也逐渐变成为一种经济产业。papi酱和张大奕等“爆款”网红的成功,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加入到网红阵营中来。报告显示,在应届毕业生最向往的新兴职业排行榜中,有54%选择了主播/网红。

对此,今日网红创始人彭超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相对于其他平台,直播催生“网红经济”的优势有以下三点:第一是直播最大的优势就是视频可视化,与过去网红的距离感相比,现在网红通过直播可以全面展示自己,对网红的展示内容更加丰富。

第二,直播的互动性和代入感更强。网红不再是个高冷、遥远的词汇,而是可以随时沟通、随时交流的对象。这种互动感能产生依赖性,对网红而言,正是这种情感上的依赖,帮助产生了打赏送礼的动机。

第三,对于整个的网红产业来说,直播使得网红的数量和商业价值急剧放大,直播让网红开始普及化,商业也将直播作为各种活动推广的标配内容。尤其是最近很多传统行业,如鞋类、服饰类,甚至连东风汽车、海信电器,都在通过网红直播进行推广,直播大大拓展了“网红经济”的产业深度。

同时,直播也给那些发展网红产业的企业带来了福音,宋城演艺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据宋城演艺2015年年报,有21.78%的营收主要是来自其旗下直播平台“六间房”销售虚拟物品的收入。据了解,宋城演艺旗下直播业务平台主播人数超过13万人。

后端:云技术风生水起

俗话说“有人淘金有人卖水”。得益于直播的火热,让一直在背后默默赚“卖水钱”的直播云技术服务公司和流量运营商也走到台前。

某投资机构首席分析师曾表示,在各类直播平台的竞争发展中,上游厂商的增长会更加稳定。他认为, 直播产品在流量、带宽、存储等方面消耗大,这将带动上游相关云、网络传输与加速服务等产业发展,是趋势性的投资机会。

就目前的市场来看,市面上主流的云服务厂商也已经先后推出了直播云服务,阿里云、七牛云、Ucloud 这些原本以云服务为主营业务的厂商都盯上直播云这块“肥肉”。

“因为看好直播的前景,七牛从2014年开始尝试接触直播。”七牛云CEO许式伟表示,直播云的热潮,对于七牛来说,一是技术背景相符,做起来也相对顺手; 二是在这股热潮中扩张业务范围,早日实现盈利的目标。

就在七牛云直播推出几个月前,Ucloud云服务也刚刚发布了它的直播云产品。

尽管大家都想在这片直播“红海”泛起的波澜中大显身手,但不乏业内人士对直播云技术的生存状态表示担忧。“目前直播云技术这一块的发展空间不大,因为BAT在直播云服务方面都有部署,再加上少数几家直播平台聚集了大部分的流量,这些平台都不会随意更换云服务厂商。”七牛云直播产品经理伍双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说。

而同样在后端,和云技术不同的是,电信运营商始终“潜藏”在用户背后。

随着对直播迷恋的加深,用户对流量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报告显示,从2015年三大营运商年报数据来看,流量是营运商收入增长的驱动力。受4G用户快速增长和流量资费下降的影响,移动互联网接入式流量继续高速增长,并进入增收期。如中国移动数据流量收入较2014年增长32%。

垂直:游戏、电商等领域

百花齐放

事实上,从直播诞生的那天开始,其与游戏行业就成了共生共荣的“同胞兄弟”,一打开国内主流的直播平台,首页推荐的热门直播一定大部分都是游戏的直播。

对于直播平台来说,由于国内游戏玩家基数大,游戏直播可吸引众多用户,尽管需要支付高额的主播签约费用,平台还是乐意做这笔生意。而对于游戏厂商来说,可以迅速提升游戏的热度,而且相比之前的传统推广模式,直播这种全新的推广方式,不仅成本相对低廉,传播面积还大。

当然,除了游戏行业,电商也是此轮直播热潮中的“幸运儿”。就在各行各业都在争相试水直播时,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巨头也都纷纷开启“直播+电商”模式。

公开资料显示,近日淘宝直播在庆祝“百日”期间,网红张大奕直播首秀,4个小时,累计观看人数达到42.1万,点赞破百万,在未做促销打折的情况下,店铺上新成交量约2000万,客单价逼近400元。

而在6·18大战期间,京东生鲜部分与斗鱼TV合作推出“龙虾激战之夜”网红直播活动,整个6·18大促销期间,京东生鲜自营产品订单量达去年同期的6倍,移动端占比高达88%。

此外,在线教育、旅游、彩票等垂直行业也都因直播焕发着新的生机。直播还在继续,谁能一直演绎下去,还需要时间来证明。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