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直播的狂欢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直播的狂欢
 

2016年8月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直播平台如何赚钱? 烧钱模式下的生存竞技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钟文

疯狂的广告轰炸、高昂的运营成本、巨资包装主播、赞助综艺活动,直播业各种纷繁复杂的烧钱模式此起彼伏,但是烧钱背后,行业的盈利模式是否建立起来了?直播平台如何赚钱?

烧钱:图谋巨大市场商机

“当你不知道做什么工作的时候,就去做网络直播吧!”这是对网络直播行业最形象的表述。这个随着互联网经济发展起来的行业,正出现前所未有的爆发式增长。

据新加坡亚洲新闻频道报道认为,未来5年内,中国网络直播行业有望以每年80%的速度增长。

或许正是看到这样的市场潜力,各类资本纷纷入驻,直播创业者们也不断通过各种手段,稳固自己的行业地位。

“网络直播烧钱,只为那300亿的市场。”中研普华研究员王骏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各种资本纷纷进入网络直播行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互联网迅猛发展,网络用户激增。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手机依然是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首要设备;二是网络直播有社会内在需求,正在推动传媒业的变革,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三是网络直播是一个新兴行业,市场机会较多,容易产生新的产业利益。

然而,在资本强势进入的情况下,不可忽视的是网络直播平台的费用也是水涨船高。

在VC的疯狂追捧下,直播平台们开启了大把的烧钱模式。

除了线上线下广告投入外,不少直播平台还通过赞助一些综艺节目或者赛事获取品牌知名度。自然,赞助或生产优质的综艺内容同样花费不菲,据了解,映客拿到了2016年BIGBANG演唱会的全程独家总冠名,据腾讯科技透露,仅三场演唱会直播花絮的签约费就花了2000万元。

大量的设备投资成本也十分高昂,宽带投入是其中的一大部分。据悉一线直播平台每月的带宽成本都在2000万上下。战旗TV负责人银虎表示,战旗TV每月带宽支出高达千万元级别。宽带,决定了画质和速度,而这些因素又直接影响直播用户体验。

同时,优质主播的获取成本同样已经被直播行业抬高。有资料显示,从2014年初到2015年,游戏主播的身价经历了火箭式上涨,普遍获得了10倍以上的增长,而不少游戏平台的主播身价已经不输一线演艺界明星。

杭州雨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法胜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目前网络直播最大的费用主要来自网络主播和宽带流量费用。他说,尽管媒体报道的几百万、上千万的网络主播很少,但是月薪数万乃至上十万的还是很多的。这对于现在盈利模式还很单一的网络直播公司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盈利:留住用户是关键

不过,在如此大规模的烧钱下,网络直播平台依靠什么盈利呢?

王骏告诉记者,目前网络直播的赢利点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用户直接付费,即在观看直播中将平台设置的虚拟货币或礼品赏给主播。这是网络直播的根本赢利点。二是流量收入。网络视频直播的发展已具有明显的社交性,关于社群影响最重要的当属直接流量变现,包括应用启动广告、弹幕广告等。三是网红经济。直播平台对打造网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主播作为前台工作,本身就有极高的关注度,平台可以与经纪公司合作或者与品牌签订合约,在主播的广告收入中获得分成,拓宽自己本身的范围。另外,还可以让直播平台开放API,让第三方软件参与进来,提供更好的直播服务和更优的直播体现,吸引更为广泛的潜在用户群体,使参与者变多。

“事实上,这个行业你花多少钱并不重要,有多少名牌主播也不重要,关键是你要留得住用户。”陈法胜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实际上,从去年开始,网络直播的社交方式开始悄悄走红。随着各个直播平台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一些老秀场也开始积极转型或改变运营模式,转变过程中为求成效,一些知名的公司或者知名投资公司投资的网络直播甚至冒险违法搞色情服务,实际上就是想用一些刺激的方式留住用户。这个行业竞争太激烈了,投资人不是做公益,是需要回报的。他说,这个行业和其他行业一样,必须要有用户,有了用户,才会产生流量,才会有收益。而且只有一个个庞大的流量数据,才能吸引更多更大的投资,实现更大的利益。

但在网络监管愈发严格的今天,这样的做法不仅要背负道德的谴责,更会遭到法律的严惩。王骏对记者表示,网络直播行业是一个极度缺乏监管的行业,一旦国家监管形成,行业将进入深度洗牌阶段,行业利益将会进一步扩大。抢占校园路线的猫盟算是独辟蹊径走出了一条新路。陈法胜告诉记者,庞大的大学生群体是猫盟发展的基础,而提高主播的分成比例,既降低了投资风险,又受到了网红主播的青睐。他说,一些网络直播平台也开始培养大学生主播,相对于几千元的工资,费用相当低,而且可以花钱进行包装打造网红,也是一条新路。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