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3版:金融资本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3版            金融资本
 

2016年8月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秘违规放贷

一则银行催债公告触碰行业痛点,坏账背后或另有隐情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虹

王利博制图

一则刊发于官方大报、来自于某国有大行安徽六安开发区支行的催债公告引起业内人士关注,称该行有违规放贷嫌疑。对此,专家表示,此事如果经相关部门查实,至少说明个别银行的相关制度没有认真落实在具体工作中;同时也暴露出银行违规放贷等问题依然无法根除。

这类违规放贷无疑会造成相当一部分不良贷款,加之目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经济结构调整及产能过剩治理持续推进造成的不良贷款压力短期内难以扭转,困扰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问题正在加剧。

落马金融高管涉违规放贷

6月15日,某国有大行安徽六安开发区支行在知名官方媒体上发布债务催收和督促履行保证责任的公告。公告指出,相关借款人由于欠款逾期时间较长,已严重构成违约。公告同时要求,为相关借款人提供担保责任的担保人六安永翔投资担保有限公司,要尽快筹措资金履行担保责任。

业内人士由此推测,在这份催债公告名单上所列的欠款者,很有可能前脚从银行贷到款,后脚便借给了六安永翔担保公司,实际扮演了套取银行贷款通道的角色。

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莫开伟在对此事进行评价时表示,这说明个别银行的相关制度仍停留在会议、文件里和挂在墙上,没有认真落实在具体工作中;同时,如果涉嫌联合犯罪,也暴露出银行员工存在借助贷款权利寻租等问题依然无法根除。

催债表上列明的逾期贷款余额共计约5652万元,目前贷款本息已近1亿元,对于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区级支行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而且这些违约贷款全部是个人而非法人贷款,更让人吃惊的是,这些贷款人在其贷款行为发生时的2010年前后大部分刚刚成年。这些人是否有足够的资产可抵押变现以及银行放款前是否进行了尽责调查,都令人存疑。而到底是骗贷还是违规放贷,也并没有明确的证据可以证实。

目前此案并无进一步调查进展,但违规放贷却再一次引起关注。去年柳州银行曾爆出328亿元贷款损失的惊天大案,导致其不良贷款暴增160%,年度利润下滑37.82%;大连银行2015年业绩骤降90%,罪魁正是不良贷款,而其中的元凶则也是一笔笔禁不住推敲的违规放贷。反腐风暴中银行高管多人落马,包括原邮储银行行长陶礼明、原广发银行董事长李若虹等,均涉违规贷款。

7月,审计署发布了对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年度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结果,其中农行涉及违规贷款接近2000亿元。同时,审计发现,金融机构违规贷款出现新的变化,部分信贷违规投向国家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企业,其新增融资达120多亿元;金融机构一些工作人员存在违规放贷等问题,有18起涉嫌重大违纪违法。

莫开伟认为:案件之多,数量之巨,已威胁金融安全与稳定。

暴露严管下的内控痼疾

随着经济运行的下行、企业经营环境的恶化,近期银行的风险逐渐暴露,坏账逐渐增多,寻根溯源,因违规放贷引发的案例诉讼也呈高发之势。

国内知名金融机构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杨青称:“其实,目前这方面监管还是很严格的,违规放贷在国内大型银行发生的几率较小,骗贷的可能性更小。一旦经调查属于违规放贷,不排除内外勾结的情况,因为现在国内银行在贷款方面审核手续都比较严,贷款人必须本人到银行才能申请相关贷款。而且,国内特别是正规大型银行个贷中心在内控方面现在抓的比较严。”

但既然如此,为何此类案件屡禁不绝呢?

银联信分析师苗晓丽对此做出分析:银行违规放贷手段主要有两种。首先是越权放贷。银行为了防范信贷风险,对基层分支行和信贷人员分别给予了不同额度的贷款发放权,即给予了信贷权限限制,对超过放贷权限的贷款要到上级行进行审批。基层分支行和信贷人员为了逃避上级行的审批和监督,采取化整为零的手段,使贷款发放额度控制在各分支行范围内。第二,是抵押不足放贷。银行为了防范信贷风险,对抵押物价值与贷款额度进行了严格的比例控制,不得超过规定比例放贷。有的银行信贷人员为了达到放贷目的,不惜与借款人共同作假,虚假提高抵押物价值,从而使贷款发放达到“合规”化。信贷人员明知借款人的贷款手续不合规,抵押资产不足额或难变现,却仍然向借款人违规发放了贷款。

近日,媒体再次爆出一桩奇案:一家停产7年、纳税零申报的企业竟然能从银行贷款1000万元。其中来自浦发银行的贷款,企业在办理手续时提供了假的损益报表和资产报表。至于为何使用假的资料,企业解释:最开始他们提供了真实的报表,但是银行的人说,如果按真报表,就不能多贷款。银行工作人员表示,可以将一些未开的票也算进去。后来在公司会计的衔接下,他们就这样完成了相关贷款。

当然实际运行时问题呈现更多。审计署在审计时就发现,金融企业对从业相关规定执行的还不够严格,存在会计核算不实、资产管理和财务核算工作不够规范的问题;商业银行贷款处置和金融创新相关风险防控机制尚不健全,需要加大处置力度。

治理违规放贷需内外发力

至于因违规放贷形成不良贷款到底有多少,占约2万亿元不良贷的多大比例?在并未构成不良贷的金融活动中又有多少属于违规发放?两者相加有多大规模?莫开伟表示,可能永远不会有准确数字和答案,但有一点可肯定,因银行中高管和员工个人违规信贷操作或以贷谋私等原因造成的不良贷款占比一定不会低。一方面,银行内控制度再严,制度毕竟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信贷管理人员思想动机不纯,总会有空子可钻,信贷漏洞就永远无法堵塞。另一方面,银行系统遮丑心理,对信贷违规违法等问题大都限于内部处理,不敢公开向社会曝光,使信贷违规违法等行为得不到应有惩处。

莫开伟指出,作为银行自身来讲,要杜绝违规放贷现象,需要各项制度严格认真执行和落实,各级行要成立专门的制度督察职能机构,实行一级查一级,将具体督促措施落到实处;要建立制度落实目标责任制,对内控制度执行不力或架空内控制度的行为,除追究经济行政责任之外,以法追究刑事责任,增强制度执行的威慑力。其次,要全面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成为内控制度执行的坚强保障和防范各类案件发生的坚固堡垒。

“从监管层面来讲,要防范和监督信贷违规违法行为,首先要改革信贷管理方式,真正将信贷发放责、权、利完美结合在一起,将各种监督功能贯穿信贷全过程,不留任何空白或漏洞。尤其要改变现在的信贷集体审批等于无人担责的方式,探索更加积极而又能防范信贷风险的发放机制。其次,要建立银行、政府职能机构和社会民众全面参与的信贷监督机制。”莫开伟表示。

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表示,近三年来,中国银行业面临自2004年国有银行核销处置不良资产、改制上市以来最严峻的经营压力,并且这种压力短期内难以扭转,需要银行业做好长期艰苦作战的思想准备,苦练内功,迎接漫长严冬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银行严格自律。

《中国企业报》记者在查阅一些基层银行最新半年度工作报告时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基层商业银行将“用法律手段清收压降不良和违规贷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并由行长直接提出督办,说明形势的严峻前所未有。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