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1版:头版 4下一版
第01版            头版
 

2016年8月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钢铁业 智能化步履维艰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见习记者 王星平

行业景气度的明显下行让中国钢铁企业不得不直面生存的艰难。

一方面,钢企重组、产能转移、“钢铁换金融”等一系列涉及钢铁行业的大动作并没有在短期内看到回暖的迹象;另一方面,美国和欧盟也都将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前置化,意图将中国钢材挡在家门外。这一切都迫使中国钢铁业向高端突围。钢铁智能化,开始被更多的钢厂所提及。

钢铁业智能化是大势所趋

在今年5月16日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在积极化解钢铁行业过剩产能的基础上加快推进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当前推进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是加快智能制造发展。智能制造是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大趋势,也是当前钢铁行业提质增效的重要着力点。

2015年3月18日,工信部在其官网上发布了《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决定自2015年启动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进程。其中,钢铁行业列入工信部的智能制造试点范围。

然而,对于钢铁智能化,业内人士却并不觉得乐观。

“目前国内钢铁行业智能化还只是在探索和尝试阶段,想要达到全面智能化的层面,还是需要很长的一个过程。”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说。

记者了解到,钢铁行业走向智能制造实际上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劳动效率的提高,产品和服务水平、服务效率的提高,采购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这些都是钢铁企业需要完成的。

不过,钢铁市场分析师徐翠云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目前我国一些工厂与工序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一些重点钢厂引进的装备和技术提高了我国钢铁工业自动化水平。

业内人士表示,虽然钢铁工业出现全行业亏损,但在诸多工业中,我国钢铁工业具备一定的“工业4.0”发展基础,我国钢铁产量多次位居世界第一,在规模化的催生下,宝钢、武钢、沙钢等集团企业,在钢铁生产自动化、库存、营销等关键环节水平先进,采用工业机器人、无人行车、无人台车、无人仓库等技术来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诸多因素掣肘智能化

记者采访发现,对于“钢铁智造”,目前像宝钢、河钢等大型国有钢企都在努力尝试,但对于一些小型钢铁企业来说,似乎对这一概念理解还很模糊。

“不是不想尝试,主要是不知道该怎么进行下去。”一位不愿具名、长期负责华北地区某钢企自动化生产工作的负责人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说。

一家大型钢铁企业工程师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钢铁智能化还是一个初级阶段。实际生产过程中还是以经验为主,个别生产线有自己的数据库,但不全面,一般为生产工艺的数据,对设备没有建立数据统计,上、下游衔接等方面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系统。所以目前钢铁行业只能说自动化水平较高,智能化只是初级阶段。

该工程师认为,之所以说智能化是初级阶段,只要是因为如下三点原因:一是本身钢铁行业不景气,智能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二是各大钢厂不同厂区、不同生产线建造的年代相差很大,设备自动化水平差距也很大,各生产线设备通信方式不一,建立统一的数据比较难;三是没有前期的数据积累,即使建立了智能化系统,实际效果也不明显。

而另一位钢铁企业工程师则表示,目前的钢铁仅仅是在局部工艺、在特定时间内实现智能化,以轧钢厂为例,仅仅在轧机的轧制工艺方面实现部分智能化,其他如炼钢、连铸等工艺无法实现智能化。 (下转第四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