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2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2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6年7月2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有企业聚焦混合所有制改革 调整优化国资布局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蔡钱英

“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主题论坛

宋志平:央企实力+民企活力=混合所有制竞争力

在中国,混合所有制不是一个新概念,可以追溯到1956年的公私合营。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混合所有制成为了国家基本经济制度重要的实现形式。然而在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前提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却产生了极大的摩擦,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无论是国有经济,还是私有经济,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对孪生兄弟,不应该被撕裂被对立,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存在的方式应该是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

发展混合所有制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第一,解决国有企业机制问题。在日前举行的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上提到,我们要用混合所有制的形式把市场机制引入国有企业中。过去的国企所有者缺位,其实在任的每一位国企领导都不是天然所有者,只是所有者代表。但是通过混合所有制的形式把市场机制引入国有企业,从市场中来的所有者就是天然所有者,他们会从所有者角度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

第二,集中产业做大做强。国家提出在产能过剩的行业中推进供给侧改革,水泥是属于产能过剩的行业,但2015年水泥行业获得300多亿利润,没有出现全行业亏损,就是因为中国建材进行了大规模的重组,提高了这个行业的集中度。此外,银行在集中产业推进联合重组过程中,应主动作为,减轻国家财政的负担,因为这是一个市场化的行为。

第三,开放新领域,让民营企业参与更多。民营企业在市场中非常活跃,对任何行业都有极大兴趣,但有些企业会有资金不足的困扰,通过混合所有制的模式可以极大改善这种现状,实现国民共进。

第四,更好地参与国际化竞争。事实上,国际竞争的法则通常是完全市场化设计,如果单纯的国有企业去国际上参与招投标,很多项目是受限制的,现在央企大多是以股份公司的方式参与国际项目的投标,按照国际贸易法则公平、公正地运作。

总而言之,央企的实力加上民企的活力就等于混合所有制的竞争力。要清楚认识到,混合所有制不是谁吃掉谁,而是变成一个新的上市公司,或者变成《公司法》下的股份有限公司,是按照股权行使职权和享受利益。

李锦: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为什么混合所有制改革总是磕磕碰碰,总是存在众多争论和质疑,在我看来,就是没有解决好集权和放权的问题。集权还是放权这个界限应该要分清,在所有权的问题上必须要收权,而在经营权的层面上则应该要放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央企私营、公私混营、公办民营等一系列尝试的矛盾就是分不开经营权和所有权。国资委是出资人,对所有权应该管,而对经营领域的改革也管得太死就违背了改革的初衷。到头来,还是一切权力归政府,这恐怕就是改革进行不下去的原因之一。

现阶段,资本过剩比产能过剩更危险、更严重,如何将资本转化到实体经济中来激活企业是需要深层次考虑的。资本要为布局调整提供支持。同时我们迫切需要一个新的体制。

近日,国资委联合财政部共同出台了《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文件中提到把私企也纳入到国资委的管理范围,这样一来把私企都吓跑了。改革中不能简单地将混合所有制企业归为公有制,应该有一个过渡期和中间地带。现在一说国有控股的企业就将其纳入公有制,肯定会触犯私有利益的底线,对私有企业是不公平的。

此外,不要再搞试点,而是总结经验。要以新的路径,总结混合所有制的经验,不断完善,总结经验的阶段远比试点更重要。中国建材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实践经验,但是这次又被列入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试点企业,人家快上初中了却让他停下来重新上小学,这不符合客观规律。

此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标准需要进一步明确定位。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文化重要在“合”,国有企业改革的主体应该是企业,而现在改革的主体是政府,企业则成为了其“试验场”,做什么都要经过其批准,必须要让企业成为改革的主人,所以这种改革的路径选择需要重新思考,改革主体急需明确。

刘兴国:加快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改革不能总是遇到难题就绕着走,在当前改革背景之下如果不能尽快推出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案,可能又会错失改革的良机。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在什么层面推,是在央企的母公司层面还是子公司层面,关键是母公司层面怎么推,能不能推;二是混合的比例到底怎么定,涉及股权转让应该参考哪个指导原则。

首先,促进国有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需要加快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目前,在国有企业管理方面,虽然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但依旧存在不少问题。以董事会试点为例,从2005年推行至今,运作的效果如何大家有目共睹,如果这项改革真的非常成功,那中央巡视组在央企就不可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这说明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需要进一步提升。让更多的非公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有利于完善国有企业治理与内部管理,这样对国有企业的保值增值更有利。

其次,从企业经营绩效来看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也是必须的。如何改善央企绩效水平,关键在于调动积极性。在我们调研过程中,有央企反应,薪酬制度改革、反腐等一系列动作实质性地降低了他们的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作的积极性。我们也发现,在当前情况下,央企的激励约束机制并不十分完善,因此通过混合所有制的推进,把纯央企的身份向混合所有制进行转换,有利于推进薪酬制度改革。例如,突破现有薪酬体系中关于中央企业主要负责人基本薪酬、绩效薪酬不尽合理的系数限制。

第三,如何推进民间资本投资。民间资本整体上来说对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持积极态度的,他们希望通过改革,进入更多领域跟国有企业开展合作,但是由于多方面问题没有解决,也有太多的犹豫不决,所以基本上采取了观望的态度。首先,在民营资本看来,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更多是为了甩包袱,是有选择性的“混”。第二,与进入相比,民营资本的退出更为困难,因为一旦参与了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倘若想退出,面对可能的国有资产流失顾虑,往往会非常困难。需要解决好上面两个问题,以提高民间资本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积极性。

因此,呼吁加快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的出台。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