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6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第16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6年7月1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冶集团构筑钢铁行业“梦工厂”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蔡钱英

2013年7月,宝钢湛江钢铁项目在湛江市东海岛打下主体工程的首根桩,2万多名建设者在东海岛奋战了860个日夜,开辟了宝钢二次创业的主战场。

2016年7月,在宝钢湛江钢铁项目2号高炉即将点火之际,《中国企业报》记者跟随国资委“走进新国企”采访团走进了宝钢湛江钢铁基地,参观了湛江钢铁项目全产业链,全面详细地了解了钢铁冶炼的全过程。

湛江钢铁基地项目计划在2016年11月全面建成投运。当前,钢铁行业进入了一个激烈竞争和低速增长的时期,湛江钢铁项目将会按照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要求,本着“简单、高效、低成本和精品生产”的战略定位,致力于成为世界最高效率的绿色碳钢薄板生产基地,成为钢铁行业的“梦工厂”。

强强联合

助力宝钢二次创业

在宝钢进行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湛江钢铁项目被确定为宝钢二次创业的主战场之一,也承载了宝钢现有产能的转移。

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在此前召开的宝钢建设系统座谈会上表示,“湛江钢铁是宝钢和中冶两家央企成功合作的典范,宝钢的发展离不开中冶集团的贡献,‘先有中冶,再有宝钢’;‘没有中冶,就没有宝钢’。”

作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开拓者和主力军,中冶集团从1948年投身“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鞍钢的建设,到建设武钢、包钢、太钢、攀钢、宝钢等,中冶集团承建的钢铁项目占国内钢铁市场的90%以上,占世界钢铁市场的60%以上,一跃成为全球最大冶金建设承包商、冶金企业运营服务商,为中国冶金工业的发展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中国五矿集团总经理、中冶集团暨中国中冶董事长、党委书记国文清指出,湛江钢铁项目是宝钢和中冶双方合作的重要承载,也是双方合作的优质产品。中冶人要站在国际水平的高端和整个冶金行业的高度,进行顶层方案设计,以独占鳌头的核心技术、无可替代的冶金全产业链整合优势、持续不断的革新创新能力,在争做世界第一冶金建设运营服务国家队的战略目标过程中,承担起引领中国冶金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国家责任,努力成为引领中国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迈进的“推动者”,成为“钢铁强国梦”的“守护者”,成为钢铁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主导者”。

绿色湛钢:

打造生态冶金典范工程

在湛江市市长王中丙看来,“湛江钢铁项目不光有生产力的竞争力,还要有环保的竞争力。”

由中冶集团设计、施工、建设的宝钢湛江钢铁项目秉承“环境经营”理念,积极践行国家新《环保法》和广东省执行新排放标准的要求,率先大胆采用焦炉、烧结工艺脱硫脱硝综合环保技术,不断加大环保投资,提升环保水平。

据统计,宝钢湛江钢铁项目在节能环保上已投资64亿元,共采用成熟可靠的节能环保技术约116项,确保了项目满足国家对重工业行业的特别排放要求。

为了打造一个“全球排放最少,资源利用效率最高,企业与社会资源循环共享”的绿色钢铁企业,中冶集团把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理念贯穿于设计、技术、装备等全流程和各环节中,大胆选用脱硫脱硝、厚板控冷控轧等新技术,脱硫效率达95%以上;建设全封闭式原料厂,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达到98%以上、废水100%处理,实现污水“零排放”,含铁尘泥100%厂内循环使用,大大降低了整个社会的环境负荷。

此外,中冶打造的世界首个含铁综合固废处置中心,90%以上的废渣可以返回高炉作为炼铁原料,在国内首家实现含铁尘泥100%厂内循环使用。宝钢湛江钢铁项目的环保投资占到静态投资的14.5%以上。

“要秉持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理念,将湛江钢铁基地建设成现代化、生态化、高效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碳钢精品基地,成为清洁生产、资源节约、环境良好的生态工业园,成为循环经济示范区,成为‘湛蓝’一部分。”徐乐江这样讲道。

铸就世界焦化行业样板

对于黑色冶金-钢铁行业来说,湛江钢铁项目的建设,是落实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实现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一项重大决策,代表了中国黑色冶金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是中国钢铁工业由大到强转型发展史上新的篇章。

宝钢湛江钢铁工程在立项之初,就确定要建设一座现代化、生态化、高技术、高效益,体现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理念的碳钢板材精品基地。

为此,中冶集团用一流的优化设计匹配一流的精细施工,全力以赴为湛江钢铁工程保驾护航。

中冶集团还采用了同类工程中最低的单位投资额,取得了“节能环保水平不降低、核心工艺装备不减少、运营成本竞争力不下降”的成果,保证了湛江钢铁在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同时,具备了极强的成本竞争力,进一步深化了中国钢铁工业市场化理念,加快了核心技术、核心装备“走出去”的步伐,为中国钢铁事业向更高水平发展贡献力量。

在宝钢集团和中冶集团的顶层设计下,湛江项目运用国际一流的工程技术和自主研发的国内外先进工艺技术、环保技术、先进装备等,调整建设布局,加快转型升级,优化管理,精雕细琢,高品质、低能耗、强有力地锻造出源源不断的“工业粮食”,铸就了世界焦化行业的“样板工程”。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