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研:以科技创新引领“十三五”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蔡钱英
中国钢研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产业化项目生产线 |
7月8日,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钢研”)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中国钢研董事长才让表示,“我们要不忘科技创新之初心,虚怀若谷、审时度势,在五方面持续将集团公司科技事业推向新的高地。”此次大会的召开,吹响了集团公司深化改革、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的号角。
“十二五”科研成果喜人
回首“十二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多重压力,中国钢研坚持面向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装备需求、面向冶金和用户行业技术进步、面向集团自身产业及工程发展,围绕“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的目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发展。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600℃电站用G115/G112、CN617镍基耐热合金、P92、GH2984等全套锅炉管的成功研发,实现了我国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关键锅炉管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从全到优的历史性跨越。据测算,供电煤耗每降低1克,我国火电机组每年减排CO2750万吨,而超超临界机组较传统亚临界机组的煤耗降低了56—72g/kwh,节能减排效益显著。
此外,在大量研发科研成果的同时,中国钢研始终不忘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据悉,“十二五”期间,集团公司依托雄厚的科技资源,以充足的科研任务为载体,深入推进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生教育工作成效显著,一批优秀毕业生留在集团公司工作,为集团的发展输送了高层次后备人才。
据统计,2011—2015年,中国钢研共获得各类渠道科技立项项目774项,科技经费总额23.1亿元,较“十一五”期间科技经费增长了45%。其中,以新产品和四技(含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及技术服务)形式实现科技创新收入137.2亿元,科技创新收入占集团总收入的32%。
创新引领“十三五”
“十三五”是我国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国资国企改革的攻坚时期。
为紧紧把握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和国资国企改革战略机遇,提升集团公司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中国钢研聚焦转型升级发展现实问题,坚持科技创新与促进成果转化并举,按照“三个面向”总要求,围绕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集团公司新领域拓展和新技术储备、产业化和工程化能力提升等重点科技任务,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与潜力,营造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环境,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科技型中央企业创新体系,为集团公司做强、做优、做大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前,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务院国资委要求各中央企业要以改革促发展,坚决打好国有企业提质增效攻坚战。作为国民经济骨干力量的国有企业和中央企业,必须要适应新常态,要在新常态过程当中重新定位。中国钢研作为中央科技型企业更是将创新视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以创新促转型,以创新增效益。”才让如是说。
五方面推进科技创新
作为科技型央企,中国科研的任务是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长期以来,中国钢研一直把科技创新摆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谋划、来推进。此前,才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科技创新一直是企业主题,1999年转制为企业,但在科研上面的部署和下的功夫一直没变。据了解,2016年以来,中国钢研为实现提质增效,进行了转变观念、超前谋划、防范风险、开源节流等部署。同时在商业模式、业务领域等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切换,通过技术改造、装备提升、效率加快、成本降低、环境保护等方式,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开辟出了一条新路子。
才让表示,集团公司将从五方面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工作:一是大力培养和引进科技创新人才,打造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二是加大科技投入,确保创新资源;三是大力拓展新领域,关注前沿技术动态;四是营造创新氛围,构建创新平台;五是用足用活创新政策,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和潜能;六是促进交叉融合,发挥协同创新作用。
目前,中国钢研已制定了自身“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的发展目标,即到2020年,集团公司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科技投入稳步增长,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形成领军人才突出、结构合理的科技创新人才梯队,建成与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相适应的材料、工艺、分析测试、自动化以及新领域科研条件平台,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或世界先进水平,新产品、新技术贡献率明显提高,形成集团公司“技术研制一批、成果转化一批、前沿探索一批”科技创新良性发展格局,支撑集团公司战略规划实施,推动集团公司转型升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