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核心技术研发 中国手机厂商发起专利反攻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见习记者 王星平
王利博制图 |
曾经饱受专利之痛的中国手机厂商,正在专利问题上实现着角色的转换。
近期, 一直很“低调”的华为变得十分不低调起来:继苹果、高通向华为支付专利费之后,华为又因专利问题向三星提起诉讼。业内人士对此指出,这不仅是企业间的商战,更意味着国产手机在专利问题上的逆袭。随着国产手机厂商在研发方面的持续发力,未来在专利问题上的主导作用将逐渐增大,在惨烈的市场竞争中也将拥有更多优势。
国产手机频频举起“专利之棒”
事实上,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专利诉讼亦层出不穷。在海外市场,苹果、三星等各大手机厂商之间的专利诉讼早已是司空见惯。而国内手机厂商整体专利意识淡薄,海外发展深陷专利困境。
如今,华为在专利战场上实现角色逆转,也成为了国产手机厂商突破掣肘的一个先锋典范。
今年5月25日,华为宣布,在美国加州和中国深圳同时提起对三星公司的知识产权诉讼,要求三星公司就其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对华为进行赔偿,这些知识产权包括涉及通信技术的高价值专利和三星手机使用的软件。华为认为其侵犯了自己的相关通讯专利。专利主要为通讯相关的专利。
7月6日,华为旗下子公司华为终端在中国正式起诉三星侵犯专利,并索赔8000万元专利侵权费用。华为终端公司表示,该发明专利共有16项权利要求,涉及侵权的有8项权利。
据相关消息称,在起诉三星之后,华为又在美国向美第四大运营商T-Mobile提起专利诉讼,指控后者拒绝与华为达成专利授权协议,并继续使用华为的4GLTE相关通信专利。华为要求法庭判决其与T-Mobile的专利授权谈判符合相关原则,并判决T-Mobile未经授权使用华为专利。据悉,拥有1.09亿用户的T-Mobile是世界上最大的移动电话公司之一,属于德国电信(DeutscheTelekomAG)的子公司。
而在近期的专利案件当中,佰利起诉苹果公司一案也颇为引人关注。
据媒体报道,因认为苹果公司的iPhone6和iPhone6 Plus两款手机侵犯了自己的专利权,深圳市佰利营销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佰利公司)向北京知识产权局请求责令苹果公司和中复公司停售。随后北京知识产权局认定苹果公司iPhone6和iPhone6 Plus的外观设计侵犯了深圳佰利公司的专利权,并责令苹果公司停止销售。苹果公司和中复公司不服,将北京知识产权局起诉到北京知识产权法院。
这起“以小博大”的诉讼,让一家曾做过手机但很快退出市场的小公司被推上风口浪尖。有分析人士表示,虽然苹果最终是否会停止销售iPhone6和iPhone6 Plus两款机型还很难定论,但是敢于向权威提出挑战,也是佰利公司在此事件中的一次逆袭。
国产手机巨头抱团成长
众所周知,仅一款智能手机就可能涉及数千项专利。专利这个鸿沟,成为了国产手机成长的掣肘,在这种局面下,一些先知先觉的国产手机厂商开始加大研发力度,加快在专利上的战略布局。
最新的报道称,华为、中兴、联想、小米等众多中国科技巨头正在通过授权协议、收购以及自主研发等方式来扩大专利库,而打造这个巨大的专利库,意义深远。同时,除了抱团结成联盟,各家企业也纷纷想方设法多渠道来增加专利储备。
作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制造商,华为增加专利储备的方式,主要是进行了大量的研发投资。今年年初华为轮值CEO郭平透露,华为预计2015年全年销售收入约3900亿元,研发投入超过500亿元,占比12.8%。
如此高投入也带来了高回报: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的2015年国际PCT专利申请数量统计,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申请了3898项专利,较上年增加了456项,连续第二年居全球企业之首。
数据显示,目前已成为美国第四大智能手机制造商的中兴,也在尽全力扩大其专利储备、研发和销售队伍。近6年,中兴通讯研发投入超过500亿元,仅2015年研发投入就超过了100亿元,截至2015年底,中兴通讯拥有6.6万余件全球专利资产,已授权专利超过2.4万件。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公报显示,中兴通讯位居2015年全球企业专利申请第三位,总数达2155件。这已是中兴通讯连续第六年专利申请量位居全球三甲,是中国唯一连续6年获此殊荣的企业。
因为专利问题未能进入欧美市场的小米,也在专利和研发上投入更多资金。就在5月,小米同意购买微软约1500项专利。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26日,小米提交的专利申请中,发明公布数为4841件,发明授权数346件,实用新型数319件,外观设计数199件。与2014年11月相比,小米的发明公布数新增了2.7倍,发明授权数新增了33.6倍,实用新型数新增了1.1倍,外观设计数新增了2倍。
自2012年以来,酷派一直在对5G预研和标准化研究方面持续地进行投入,目前也建立起一支专门的队伍对5G前沿技术进行跟踪和研究,并参与3GPP、IETF和CCSA的标准化工作。
此外,“国家一直在鼓励企事业单位申请专利,不论是政策导向,还是地方奖励政策,都有很大的扶持力度。”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 (下转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