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大势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大势
 

2016年7月1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包头市石拐区: 老工业区的“大生态”蓝图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郝帅

石拐区区委书记雪松调研五当召景区创5A工作 彭志强/摄

当前,我国很多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劣、经济结构失衡、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等问题。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在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指数报告发布会上,有专家认为,一些资源型城市走下坡路,不是因为资源枯竭,而是创新不够。

在包头市石拐区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内蒙古初赛暨内蒙古第三届“喜桂图杯”青年创业大赛复赛期间,石拐区区委书记雪松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石拐区作为全国第二批智慧城市试点,近年来在转型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并且借助在“一带一路”上重要节点的地位,迎来了文化创意和国际合作等转型发展机遇。

生态发展不是简单种树

雪松坦言,2011年石拐区被列为第三批国家资源枯竭城市后,地区经济社会呈现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89:10,转型发展难度大。二是民生改善任务重。石拐区低收入群体多,城乡低保对象和残疾人比例高达28%和8%,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近1/3和1/4,地区实际可用财力不足2亿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多。三是地质灾害多。因长期资源开采,全区地质灾害面积达249.1平方公里,毁坏地表植被面积约60平方公里,全市13个严重地质灾害点石拐区就有9个。

雪松表示,面对煤炭资源衰竭、传统产业亟待升级的客观实际,石拐区紧紧抓住转型发展这一主线,调整确立了“生态立区、科学发展、创新驱动、富民兴区”发展定位、“一轴三核联动发展、生态隔离科学转型”发展路径,开启了全面转型新征程。

雪松告诉记者,石拐区委领导班子深思熟虑后决定,以“生态立区”为引领,全面推进地区经济社会转型。所谓“生态立区”,不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简单地种树,而是把“生态”作为一种产业来打造,把生态理念贯穿于一、二、三产业中,用生态理念来统领全区产业发展。只要我们把这个“大生态”搞好了,我们的经济自然就会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良性发展,最终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的局面。

据介绍,石拐区2016年计划投资1.2亿元实施林业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绿化工程。通过实施重点林业项目建设、区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力争“十三五”末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5%,形成以五当召景区生态恢复为核心,推进生态产业焕发出更大的生机和活力,努力打造绿漫青山、特色多元、互为补充的绿色富民经济带。

通过“生态立区”,地区经济社会转型实现平稳较快发展。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2.61亿元,是2010年的1.78倍,年均增长12.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3.66亿元,是2010年的1.13倍,年均增长2.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4.71亿元,是2010年的1.56倍,年均增长9.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010年的19205元和6625元提高到33199元和12469元,年均增长11.6%和13.5%;实现了“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改造传统产业为切入点

在雪松看来,作为一个缘煤而兴的老工业矿区,石拐区要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就必须改造升级传统产业。

雪松说,石拐区拥有一个自治区级工业园区,89户入园企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2户,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为了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2014年园区规划面积由1.84平方公里增至现在的60.38平方公里;2015年又投入6000多万元对园区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园区目前主要围绕三方面展开工作:一是围绕产业链条做延伸。园区先后有亚新隆顺300万吨特钢续建、经纬能化100万吨煤焦化、北镁科技30万吨型煤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企业之间初步形成区域良性互动、主导产业交叉联动、龙头企业协作配套的循环产业系统,资源综合利用率和精深加工度不断提高。 (下转第七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