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依托合肥高新区 走向“高大上”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杨萃 本报记者 郭伟
新型光电材料市场广阔 |
6月16日,随着合芜蚌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一批合肥高新区原有资源积累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家电、装备制造及光伏产业集群基地正向千亿元规模跨越,世界级光伏产业集群也将日趋形成。
两年前的今天,当国务院将安徽、山西、青海等6个省30个县列为“实施光伏扶贫工作”试点后,这让合肥光伏产业园开始收获更多的政策“红利”;两年后的今天,全区光伏产业园展现给《中国企业报》记者的“成绩单”上写着:截至2015年产业园实现产值187.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20亿元,利润13.52亿元,税收8.13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分别高达65.6%、82.9%、88.2%,到2016年上半年,合肥高新区的光伏制造已经形成领跑全省的产业发展新业态。
龙头牵引“羊群效应”
几年前,安徽省合肥高新区一直把培育光伏组件、太阳能项目,作为该区主导新兴产业的首选方向。
近两年,高新区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扶持,采用招商引资和基地孵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代表性龙头企业。目前,已经拥有涵盖电池、组件、逆变器、系统应用领域的光伏企业45家,数量较2012年底的11家企业翻两番,在产业链各个环节分别形成了相当程度的衔接,实现整个产业链全覆盖。园区目前已经拥有晶澳太阳能、阳光电源、通威太阳能等为代表性的一批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在吸引关联项目入驻,推进产业功能区资源整合起到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为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谈及支柱企业的引领带动时,陪同采访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几年来,先期入驻的龙头企业厚积薄发,举全力开拓做足做大主业板块,达到规模效益双提升。像合肥晶澳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边壮大研发力量,边组建自己的高新技术生产示范基地,目前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体太阳能组件生产基地。
近两年来,合肥高新区通过产业政策的有力扶持,匹配相关的专项奖励措施,激励光伏产业取得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其中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9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21项,约占全省的60%以上。
“定制式”跟踪服务
近日,晶澳双玻光伏组件获得国家质量认证中心光伏“领跑者”认证后,再次为“领跑者”一期示范项目提供150MW高效单晶PERCIUM组件。 “几年来,发展中没有高新区提供许多高效的服务,晶澳太阳能根本做不到2011年当年兴建就当年投产,更做不到全年满产的大体量规模。”执行总裁谢健对高新区的执行力赞赏有加。
据介绍,高新区立足企业,有针对性开展“定制式”跟踪服务。一是成立高规格的园区光伏产业发展领导工作小组,推进光伏产业研究、项目谋划、建设和重大事项决策;二是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国内外光伏领域的企业家、专家、中介组织负责人等共同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三是成立光伏产业招商小组,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抽调人员系统谋划、跟踪服务产业项目。
目前,合肥高新区光伏产业集聚在建和待建项目合计37个,总投资达308.65亿元,覆盖产业链上、中、下游和光伏应用领域。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源自于企业内部不竭的研发创新力。高新区首先通过优越的用人机制,把光伏制造产业园区打造成高端人才“洼地”。近年来,合肥高新区吸引和储备光伏产业骨干研发人员800余人,其中海外归国人员27人,中组部“千人计划”2人,安徽省“百人计划”3人,安徽省战略新兴产业领军人才3人,占全省光伏产业人才的70%以上。其次是创新平台内涵,提供智能孵化。高新区光伏产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并依托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中科大先研院、合工大智能院等创新服务平台,开展光伏新能源技术研发与品牌创新,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再次创新科研成果,领跑国家标准。
让投资者“看景留宿”
合肥高新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保障了投资环境的优化改善,也为外商“看景留宿”发挥作用。
位于高新区“园中园”的光伏产业园,规划建设占地4500亩,组件生产区和研发功能区规划合理,生产、检测、技术产业板块布局相对协调、整个产业园区利用土地呈现出高效利用的集约发展模式。
记者从高新区科技局了解到:近日,在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权威发布的国家级高新区综合评价中,合肥高新区就以产业升级和优化能力、创新能力及国际化水平,相比去年又进位至全国第7名。
合肥高新区凭借优良的营商环境、自主创新力和爆发成长力挤进全国高新区前10强方阵。
从下半年开始,合肥高新区借助升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园区的有利时机,以应用性技术创新为核心,以龙头企业和新进项目为支撑,逐步壮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生态,积极申创安徽省光伏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力争到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千亿的全国一流的光伏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