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0版:“园”梦新征程·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0版            “园”梦新征程·深度
 

2016年7月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业园区突围:精准定位差异竞争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洪鸿

专业园区根植差异化竞争

业内人士指出,专业型园区也就是单一产业园区,主要表现在园区以某一类工业行业中的一个或几个企业为核心,通过物质和能量的集成形成。成熟的专业园区往往是以延伸产业链条,建设创新服务平台,构建完善的产业体系,同时注重在原料端和产品端与周围区域的衔接。

专业型园区更关注园区专业化,这些园区的优势就是能够在特定产业领域内做精做深、形成特色。规模较小的园区更适合做专业化园区,因为小园区去拼规模比不上综合型的,找到专业领域才能存活下来,也不至于同质化。

“昆明高新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按照‘特色立区、产业招商、民生为本、服务至上’的总体思路,向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创新型特色园区迈出坚实一步。”昆明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董保同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董保同在谈到园区特色时如数家珍。昆明高新区依托云南省有色和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初步形成了有色和稀贵金属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在昆明高新区内,目前正在全力扶持云南铜业、云南锡业、云南黄金集团等重点企业持续发展,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

滁州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盛必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滁州经开区把加快推进创新能力建设,打造特色园区作为重要抓手,着力建设由创新平台、创新主体、创新产业构成的基地创新生态链,特色园区向家电“智造”转型。今年7月底,安徽康佳将打造出两条彩电行业领先的智能制造标杆生产线,通过生产线的自动化和信息化交融,由传统工厂向智能工厂转变。

如果说昆明、滁州两大园区打造的是纵向的产业链——有色金属产业、智能家电产业,那么苏州国家环保产业园则围绕环保打造横向的产业链。

“苏州国家环保产业园是苏州高新区内的首个‘园中园’,也是在苏州高新区明确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打造循环经济特色园区的大方向下应运而生的首个节能环保专业园区。”苏州国家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俞佚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入驻的186家企业中,涉足环保设备、环保工程、环境检测、新能源、节能材料等多个新型环保领域的企业有73家。2015年,入驻企业年产值达35.92亿元,上缴税收1.51亿元。

业内人士分析,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园区产业的发展不能够面面俱到,而应该植根于差异化竞争战略和目标聚焦战略,通过有计划地产业导入、培育和调整过程,打造一个有特色的专业化产业集群,如此才能走得长远。

延伸产业链形成集群优势

北京中关村聚集着电子产业;上海聚集了纺织业和机械制造业;四川西昌聚集了航天产业,此外,义乌的小商品、永康的五金、海宁的皮革服装、台州的精细化工等,这些特色产业不仅在海内外闻名,同时也成为地方的名片。

业内人士指出,在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已发展的相当成熟。在我国的一些发达城市,产业集群模式也在不断刷新着所在地区的经济影响力,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亮点。

占据我国机器人产业半壁江山的广州开发区在特色产业培育方面更有心得。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黄埔区区长李红卫在2016中国(广州)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上表示,从细分产业领域看,广州开发区智能装备企业主要分布在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和机器人三大领域,其中机器人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64.7亿元。

统计显示,广州开发区共集聚73家智能装备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5家,已聚集广州数控、达意隆、明珞装备、海瑞克、昊志机电、诺信等代表性企业。2015年智能装备产业产值达132.5亿元,连续5年保持16%以上的复合增长率,成为引领全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业内人士指出,特色产业园区是县域或更大区域特色产业的最新发展。“一村一品”或“一乡一业”甚至“一县一业”、“一县几业”的产业集群具有专业化的特征:其成员企业包括上游的原材料、机械设备、零部件和生产服务等供应商,下游有销售商及其网络、客户。产业集群具有地理集聚的特征,产业关联及其支撑企业、相应支撑机构,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在空间上集聚,是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

有关专家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区域特色产业集聚确实发挥了外部规模经济的优势,不同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并伴随垂直一体化与水平一体化利润,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形成产业集聚的价格优势。

特色产业园区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前厂后店、上厂下店的生产方式和“处处点火、村村冒烟”的个体分散经营方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把企业集中起来进行规范化生产,有利于解决消防问题和对污水等“三废”进行集中统一的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特色产业园区还有利于开发区的优化升级。一是可以避免“有区无业”的“圈地运动”,提高开发区的建设效率;二是可以避免许多开发区产业之间并联度低,起不到产业集聚效应的弊端;三是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有利于原有开发区的资源融合,整体优化,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再造经济新引擎。

要形成企业的梯度式配置

有数据显示,全国200多个国家开发区规划,50%有医药园,40%有信息产业园,30%有化工产业园。

业内人士分析,特色园区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各种因素制约以及历史局限性影响,出现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趋同、互相渗透、重复建设,甚至恶性竞争现象。

对此,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按照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的基本规律,要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细分市场,主抓龙头企业和区域领军企业等主要目标市场,以区域内多领域配套企业和上下游企业为必要补充。在客群选择中,以入园要求强烈的意向企业为核心群体,顺水推舟,争取首先取得突破;以符合项目定位的入围企业为重要客群,定向围攻,力争形成内部组团;以游离于外围的观望企业为投资客群,进行拉网筛选。同时要做好策略化营销,做到有甄别,有选择,因企而异,对症施策。

宋清辉认为,特色园区发展要想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就要加强顶层设计,根据经济发展规律科学规划,深入市场调研,从宏观政策、区位特征、产业基础、竞争环境、客户需求入手,做好项目准确定位。同时,结合阶段性招商成果、推广经验和市场反馈,精细化园区整体规划和单体设计,做好特色园区产品户型结构、物业功能分区、分类组团关联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

俞佚名在接受采访时也指出,特色园区发展一定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要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环境、自然资源来定位园区特色。以龙头企业发展产业链,要有产业基础、人才基础,并不是简单的复制。

俞佚名认为,特色园区不应是大型企业的专属区,也不应是中小企业的试验田,更不应是小微企业的“攀高枝”,而应是大中小微企业按照产业链条的需要进行梯度式配置入围。忽视全产业链的企业有效配置,单纯的撒网是不行的,没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势必造成繁华背后的荒凉再现。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