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3版:“园”梦新征程·重磅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3版            “园”梦新征程·重磅
 

2016年7月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优异营商环境 将增强园区生命力

——“2016中国产业园区营商环境百佳”榜单评析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阎雨

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世界经济经过8年盘整,依然没有走出低谷,这是以往经济危机没有的,英国脱欧就是经济危机的延伸,未来几年全球经济发展堪忧。中国经济受2008年经济危机拖累,结束了长期的高增长,这次与以往的周期性不同,是结构性的问题,解决只能进行供给侧改革,供给侧的三驾马车则是:劳动力、资本、创新,其核心是创新。

产业园区作为一种重要的产业组织形式和区域空间形态,其发展演变不仅与国际产业革命、产业链条转移的进程密切相关,而且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营商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在30多年经济快速发展中,全国各地成长起一批独具特色的产业园区,成为我国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社会发展的支撑力量,属于供给侧改革重要支点。

在世界经济尚未走出低谷的背景下,园区发展的外部环境、内生动力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绿色经济、“互联网+”、大数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转型升级新形势风起云涌,园区发展进入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阶段,不仅肩负着突破传统发展瓶颈的重任,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支撑力量,承担着引领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艰巨使命。在此背景下,进行产业园区营商环境、发展动力、绩效的系统扫描,对于梳理园区发展机理、倍增园区品牌辐射力、对接优势资源、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等,都具有深远意义,必将推动园区由内而外焕发出新的增长活力。

当前,我国大多数产业园区正在摆脱粗放型低端竞争格局,进入多元治理的新阶段。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产业园区的驱动机理、发展模式和影响因素也在发生相应变化。园区增长依靠政府、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多元主体,以创新驱动、绿色驱动、管理驱动与资本自由流动带动园区的创新协同、资本协同、品牌协同、区域协同成为长期演进趋势,突破口就在于园区营商环境的提升。

产业园区的营商环境不是局限于区位、交通、基础设施等显性的物质条件,还有园区发展定位及规划、投资便利化与智慧化、主导产业链匹配度、品牌、信誉等诸多潜在因素。企业在投资选择时,不仅仅考虑地租、工资水平、税费等直接成本,更要考虑影响其未来发展的隐性成本,主要包括行政效率、创新网络、产业配套、区域文化与社会资本、信息服务、教育培训服务、司法服务、咨询服务等等更复杂的影响因素与软性环境。在精确把握发展理念内涵与园区演变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案例评选等方式对于中国产业园区营商环境进行前瞻性层次分析,对于推动园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将提供重要参考。

强化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与协同创新网络,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发展能力,推动园区产业链条向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延伸,是营商环境设计的重要方向与目标之一。随着我国人口红利、要素成本、环境承载力等比较优势逐渐丧失,推动产业园区“二次创业”,在更高水平上发展创新,是一个国家、区域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熊彼特提出的“创造性破坏”思想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演化的理论基础。实证研究表明,园区经济长期增长一定是基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有机融合。其中,技术创新是园区发展的原动力,制度创新是园区发展的加速器。对于正处于转型阶段的中国园区而言,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可以引入先进要素带动技术创新,更容易突破低端锁定,实现结构转换、降低交易成本和形成“创新路径依赖”。制度创新则是营商环境构建的重要内容之一。围绕技术研发、转移转化等不同阶段的侧重点设计制度保障机制,有助于提升中国产业园区发展的核心动力。

营商环境的建构和创新动力的注入将直接激发园区的成长力,激活产业资源与双创活力。优越的营商环境一方面将推动稀缺资源、核心能力的聚集与合理配置,放大知识、技能的创新能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的增长点等成长潜力;另一方面将释放消费和市场潜能,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与产业格局,主要就表现为产值指标增长、投资指标增长、入区企业数量增长等硬指标的刷新。优异的营商环境直接增强了园区产业的生命力。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功是以数以万计的产业园区的成功为载体。中国产业园区已经成为生产要素的聚集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引擎、提升实体经济的载体、抢占全球产业发展制高点的有力平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坚实后盾。营商环境的良性发展与园区的繁荣将推动更多的企业、技术、商业模式走出去而直接影响未来世界经济形势走势,助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系北京大学学者)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