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4版:科技革命·产业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4版            科技革命·产业调查
 

2016年6月2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物产业:新机遇下大变革

精准医疗有望抓住“十三五”良机大举发展,基因测序未来两年市场规模有望达百亿美元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石岩

精准医疗成为蓝海

生物医药作为“十三五”期间重点的发展领域,在规划中被施以重墨。而以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生物产业,则成为“十三五”时期被重点培育的五大新兴产业之一。

在精准医疗已经大范围进入国外市场实践的当下,我国也正加速产业布局。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出炉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有十大方面涉及生物、医疗。而随着精准医疗大数据、个人基因测序的普及,生物健康产业迎来了新一轮大变革。

企业“抢滩”

随着精准医疗“十三五”规划的出台,精准医疗成为目前医药行业最大的热点,相关概念股受到资本市场高度关注。种种迹象也表明,精准医疗领域正成为一片蓝海。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基因测序、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精准医疗有望抓住“十三五”的良机,大举发展。以基因测序为例,未来两年其市场规模就有望达到百亿美元。

据了解,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从2007年的800万美元已增长至2013年约45亿美元。有市场调研公司预计,未来几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将保持超过20%的增速,至2018年达到约117亿美元的规模。

事实上,据记者了解,A股不少上市公司已经在开拓与基因测序、细胞治疗等有关的业务。

在此领域,杭州迪安医学检验中心公司,就在不久前取得了第一批肿瘤诊断与治疗项目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应用试点资格;姚记扑克通过参股上海细胞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始涉足其中;中源协和在细胞存储和基因检测的主营业务上不断推进;北陆药业收购了中美康士CAR-T和EBV-CTL,免疫检查点单抗PD-1等前沿肿瘤细胞免疫技术储备丰富;安科生物携手博生吉开展细胞免疫治疗合作;冠昊生物与医院合作免疫细胞存储等等。

千亿美元市场待掘

据了解,我国每年新生儿出生缺陷率近8%、310万癌症新增病例、300万心血管疾病死亡病例,疾病形势不容乐观。而随着疾病谱不断变化、国家大力提高医疗水平、国民健康意识提高,未来基因测序的重要性将日益突出。

根据《2016—2021年中国基因测序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报告》显示,近几年我国基因测序市场火速发展,以华大基因为龙头的测序类公司均实现100%以上的复合增长,2007—2010年4年间我国DNA测序的收入每年以200%的速度增长。

2013年全球测序产品及服务市场约50亿美元,如果加上基因测序下游应用的市场规模,这一数字达到200亿美元以上,预估之后以年平均成长率(CAGR)22%扩大,2020年全球测序产品及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美元,下游应用空间更是千亿美元以上。

有专家指出,基因测序行业爆发在即,液体活检与无创产前诊断(NIPT)将是这一行业最大的两个应用市场,值得投资者关注。

目前我国液体活检市场正悄然成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47家公司在从事肿瘤液体活检业务。

产业亟须升级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基因检测行业处于无监管状态,直到2014年才发布了行业第一个规范,即2月国家紧急叫停DNA测序。

经过两年的沉淀,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精准医疗迎来多重政策催化,其中基因测序作为精准医疗的子行业,受到了极大关注。

千亿美元的应用市场,基因测序行业步入“黄金周期”。但与此同时,我国仅在产业中游占有一席之地的现状,亟须解决。

据了解,基因测序产业链可分为上游设备和耗材供应、中游基因测序服务与下游的生物信息数据分析。上游的测序仪器,主要是指中上游捕获和测序耗材(其中测序耗材与测序仪器配合使用)。此环节已被国外企业长期占据,其中美国企业走在世界前列。

中游测序服务以及中下游测序数据分析和云平台,是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环节,只需购买测序仪器及试剂就能提供测序服务,但企业可凭借其独有的技术在产业链中获取发展优势,因此是国内企业关注的焦点领域。

下游是生物信息数据环节,目前起步晚、基数小,受到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来看,行业将慢慢有所规范,政策支持将促行业快速发展。但同时也指出,随着行业稳定的发展和相关意识的不断提升,公众更容易地通过直接的检测服务进行基因检测,这也将开启一场“基因检测革命”。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