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信息:两大风口待掘金
未来集成电路、软件服务等产业,将在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重要融合作用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许意强
电子展会上行车记录仪吸引关注 |
进入2016年以来,受到中央“供给侧”改革以及国家产业新政持续驱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其中,以智能制造为平台的人工智能、智能装备呈现井喷势头,引发相关企业加码布局。
两大风口加速扩张
进入今年以来,引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速发展的两大产业风口浮出水面:一个是以智能制造为平台的人工智能,包括智能机器人、智能装备等产业,呈现井喷式势头,甚至还掀起了一股以三峡集团、美的集团、中国化工等企业前往德国收购的热潮。
另一个则是过去几年一直受到国家“强芯”战略推动,并在全球具备一定竞争力的集成电路芯片产业,开始谋求从模仿跟进到自主创新的新变革。最近一年来,以清华紫光为代表的中国芯片巨头拉开了一场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本并购热潮,意在进一步缩短与国际一流企业的差距。
据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收入总规模预计达到15.5万亿元,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大约在11.2万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约4.3万亿元。
过去多年来,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最核心领域集成电路上,我国长期受制于外资企业,芯片进口额每年都超过石油。不过,受到国家“强芯”战略新政驱动,在政府和资金的利好推动下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规模基本形成:在芯片设计领域,有海思、展讯与锐迪科等;制造环节有中芯国际;封装测试环节则有长电科技等企业。
近年来,在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平板显示、软件等领域的部分关键技术上,中国已经跨入世界先进行业,并涌现华为、联想、中兴、阿里巴巴、百度、腾讯为代表的一大批领军企业,并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前瞻性领域保持着与国际同步水平。
与此同时,近年来一直以“低质低价”形象出现在海外市场上的中国制造,也面临新一轮的破茧蝶变。
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吹响了中国制造全面转型的号角,也拉开了中国工业4.0发展的新序幕。就在日前召开的2016智能制造国际会议上,工信部部长苗圩首次透露,正在加紧编制智能制造“十三五”发展规划,通过推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加速推动中国制造的整体跨越式变革。
日前发布的《“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被认为是整合智能平台打造中国制造跨越式发展的具体实施路径。首次提出到2018年打造人工智能基础资源与创新平台,人工智能产业体系、创新服务体系、标准化体系基本建立。同时在重点领域培育若干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骨干企业,确定了包括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基础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研发与产业化、智能无人系统应用等在内的重点工程,形成千亿级的人工智能市场应用规模。
政策技术双驱动
当前,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而言,无疑正迎来自身发展的一轮产业黄金期。除了已经形成的两大产业发展新风口,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区域性发展战略以及“互联网+”创新驱动战略,不断释放出一轮轮改革新红利,从而形成技术创新加产业政策的双驱动。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一个消费市场,拥有一大批生机勃勃的企业以及逐步形成和积累的一批人才资源,将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注入新动力。对此,工信部副部长怀进鹏此前就专门指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行业密切融合,创造出新价值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推动融合创新,重塑商业模式。以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为重点,实现软硬融合两化融合。”
随着中央正式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这也意味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的集成电路、软件服务等产业,将在京津冀整个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积极重要的融合作用,对京津冀产业融合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比如在聚集天津71%的软件企业和53%的系统集成企业的天津高新区,目前已形成自主可控信息技术基础制造业、北斗产业两个特色产业链和高性能计算机、数据库与信息安全等若干细分领域。
不仅在天津,实际上一大批企业已经提前感受到区域政策调整可能引发的商业机会:中关村产业园多家企业已经开展了与天津、河北的专项对接合作。同时,中科曙光、汉王科技在天津建立产业化制造基地,百度则专门针对三地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展开翔计划,包括用友软件在内的476家企业已在河北设立1029家分支机构,包括神州数码在内的393家企业在天津设立503家分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