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1版:头版 4下一版
第01版            头版
 

2016年6月2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经济的本质是科技创新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丁是钉

“开着飞机撒钱”的货币刺激竞赛,并没有让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生根本性的好转,恰恰相反,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都陷入到经济下滑的恐慌中。

科技才是改变世界的支点,货币不过是杠杆。缺少了支点,再长的杠杆也没有用,并且杠杆越长,控制的难度越大,越有折断的风险。虽然这只是一个比喻,但正好能够说明货币加杠杆失灵的原因。

从马车、汽车到飞机、飞船,从电报、电话到移动互联,科技在让世界变得更精彩的同时,也不断创造出新的经济生长极,每一个划时代的科技发明,都会让全球经济实现几何基数的增长,同时也会影响到人类文明的进化。哪一个企业或者是国家掌握了最先进的科技,哪个企业或国家就会在竞争中占据主动。

既然科技才是改变世界的真正力量,那么,为什么各国政府都喜欢通过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呢?

科学发明的规律和特点决定了其具有缓慢性和偶然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政府很难通过操控改变科学发明的进程。货币政策则不同,政府可以说了算,可以有很大的操作空间,并且速度快,今天决定了实行量化宽松,明天就可以开动印钞机,印出大把的钞票。

中国人对于资金作用的迷信,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原因。由于资金短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曾经是中国经济中的瓶颈性因素,资金投放往往可以产生出高于一般水平的超额效益。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更容易对资本的力量产生错觉,过度相信货币刺激所能带来的效果。而货币的大量投放,相应抑制了科技力量的发挥。数据表明,在货币供应更宽松的2008年到2013年间,科技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1978年到1992年间的41.7%,大幅下降到26.9%,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科技进步贡献率最低的时期。

“市场换技术”的做法造成了中国科技史上的悲剧。由于中国在科技领域和发达国家巨大的落差,“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观点在上世纪80年代盛行一时,独立自主的技术路线被放弃,许多领域都采取“抄近路”的方法,直接进口国外的技术和设备;很多非常有前途的科研项目被否决;不少科研项目更是在“外国专家”的“悉心指导”下,被引上了歧路。

核心技术的缺失至今依然是中国企业的痛。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机器人产业是目前最火热的产业之一。技术差距所产生的代价,在机器人产业中也表现得最为明显。一些跨国公司抓住中国企业不能制造关键零部件的弱点,在卖出相关产品时,对中国公司漫天要价。据《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16版)》显示,比之于外企,国内企业要以高出近4倍的价格购买减速器,以近2倍的价格购买伺服驱动器。一台精密减速器四大国际巨头采购价为3万元—5万元,卖给中国关系好的客户约7万元,关系一般的普通客户约12万元。

而有些发达国家,还试图利用中国企业在核心技术方面的薄弱环节,卡住中国企业的脖子,以达到让中国企业对其言听计从的目的。比如,美国连续发动了对中国中兴、华为等公司的制裁,就是因为一些关键的硬件和软件还分别掌握在微软和甲骨文等跨国巨头手中,中国企业对其还有着高度的依赖性。

(下转第九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