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2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2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6年6月2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电科: “预警机精神”挺起中华民族脊梁

来源:中国企业报  

阅兵空中编队空警-2000预警机领队机

本报记者 赵玲玲

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阅兵,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科)研制生产的以空警-2000、空警-200预警机为代表的7型装备首次亮相。它们分别组成空中方阵、雷达方阵、通信方阵三个独立方阵。空警-2000、空警-200以矫健的雄姿、米秒不差地飞过天安门,向世界庄严宣告:继“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之后,我国在新时期国防科技领域又完成了一项里程碑式的重大工程——自主研制世界先进预警机。

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场,中国电科研制生产的新一代预警机空警-500完成首秀,举世震惊。中国预警机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这是继空警-2000、空警-200研制成功后,中国预警机事业的又一壮举。

作为预警机工程研制的总设计师单位,中国电科攻坚克难,突破封锁,在电子信息装备科研生产中取得突破。中国预警机人用十几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几十年的历程,为我军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成为我国当之无愧的“军工电子国家队、信息产业主力军”。

点燃预警机事业

“燎原之火”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作为由中国电科抓总的“杀手锏”,预警机的研制成功,实现了我国从国土防空到攻防兼备的跃升。自此,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具有预警机研制能力的国家之一。在此过程中,电科人不仅研制出了空警-2000、空警-200、空警-500等系列预警机,而且沉淀、孕育出了“自力更生、创新图强、协同作战、顽强拼搏”这一伟大的预警机精神。

在电科人看来,在国防尖端领域,一个伟大而自尊的民族绝不能幻想依靠别人的恩赐。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将国家安全与祖国发展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预警机这样重大的信息化武器装备的研制,只能靠我们中国人自己。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就曾探索研制“空警一号”预警机。然而,由于技术匮乏和国力限制,“空警一号”最终只能成为存放在航空博物馆内的一件展品。其后20年,国防科技工作者一直没有停止预警机研制探索的脚步。上世纪90年代,为了尽快装备预警机,我国开始寻求与世界军事强国的合作机会,但屡屡受挫。

为了争口气,也为了不再被人“卡脖子”, 作为军工电子国家队,中国电科向预警机研制的难关发起了冲锋。

当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联合十几位老专家上书国家,请求自主研制预警机。这一请缨之举,当时在很多人看来纯属痴人说梦。确实,预警机研制太过复杂,放眼全球,具备这种能力的国家只有4个,加之当时国内各方面基础十分薄弱,甚至连符合条件的研制场所都不具备,要想成功,何其艰难。

但是,搞了半辈子雷达的王小谟毅然立下了军令状,“外国人能做的,我们中国人一定能做到!我们不但要研制出预警机,而且还要研制出世界领先的预警机!”正是这份坚定与坚持,使得我国迈出了预警机攻关的艰难一步,点燃了预警机事业的燎原之火。

从“0”到“1”的跨越

科研的道路是铺满荆棘的。为了尽快发展祖国的预警机事业,王小谟院士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科研最前线。在茫茫戈壁繁忙的试验现场,面对舱内50多度的高温和高分贝的噪音,年近七旬的王院士依然长期坚守现场。长达4个多小时的跟飞,直到凌晨的加班,每天高强度的工作,王小谟硬是挺了下来,哪怕累病了,也坚决不下“火线”。

王小谟始终强调要通过工程实践带动人才培养。在繁忙的工程研制中,他手把手带出了一个以陆军、李超强为代表的领军人才队伍。这支队伍成为了国产预警机事业的中流砥柱。

较之于师傅王小谟,现任中国电科首席科学家、预警指挥机总设计师陆军的拼搏精神也一直为电科人津津乐道。预警机工程立项时,陆军年仅38岁。这位年轻有为的专家,因为工作忘我,被大家称为“拼命三郎”。当年,他带领着平均年龄仅30出头、朝气蓬勃的科研团队开始了顶层设计攻关。为了攻克难关,他开了多少次会议、组织了多少次攻关,连他自己都无法计算。一心扑在事业上,即使在胆囊切除手术住院期间,他也时刻挂念着研制工作。出院当天他就赶赴工程现场。

终于,在预警机精神的鼓舞下,在电科人的努力下,中国的预警机终于翱翔于祖国的蓝天之上。美政府智囊团“詹姆斯敦基金会”发表评论称:“中国采用相控阵雷达的空警-2000,比美国的E-3C整整领先一代!”

中国电科成行业“龙头”

“科技创新是中国电科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熊群力看来,中国电科作为国家级科技创新型企业,技术研发实力雄厚,必须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提升核心竞争力,掌握自己的核心知识产权。

《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到,“十二五”期间,中国电科已经累计投入科研经费数百亿元,获国家奖数十项、国防奖数百项,申请专利万余项,其中发明专利700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2000余项。通过加大创新投入和支持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中国电科保持了良好的盈利。2010—2014年,中国电科累计实现产值和利润双20%以上增长;连续五年被评为“A”级企业。

此外,中国电科“技术创新体系重构工程”的实施直接促进了我军航母、预警机、战斗机、军用卫星等一大批重大武器装备的升级换代;直接推动了平安城市、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等重要信息工程建设,有力地带动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电科特色的信息安全、软件与信息服务、基础元器件等支柱产业,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支撑了多项重大电子系统和装备的出口,提升了国际竞争能力。

中国电科首席科学家陆军坦言,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破题之路并非坦途。成功的背后除了全体中国电科人与军工战线同仁的默默支持和无私奉献外,最为核心的要素就是电科人始终坚持科技创新。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