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3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3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6年6月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陕西创新PPP模式 盘活国有资产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剑波

王利博制图

近年来,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地方政府采取与社会资本进行合作,也就是采取PPP模式来解决项目融资难的问题。陕西省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创新推出个性化定制PPP模式,通过精准施策有效助推项目落地。

今年,陕西省推出省级PPP示范项目24个,目前,有8个项目已开始实施。“十三五”期间,陕西省将完成100个以上的PPP项目,总投资1500亿元。

PPP为社会资本

开启了新的可能

国务院出台清理地方债务的“43号文”之时,PPP模式同时成为焦点。PPP模式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通常译为“公共私营合作制”,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

2015年,陕西省发布了首批60个PPP示范项目,估算总投资1536亿元,涉及交通设施、水利设施、市政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五个领域。西安地铁五号线一期工程项目、安康机场迁建项目、引红济石调水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率先引入社会资本实行“公私合营”。以此为标志,陕西PPP模式时代开启。

陕西建工集团董事长刘耀华告诉记者,未来陕建在延安、西咸新区、汉中、宝鸡、铜川及省外多地投资建设建筑材料产业园,并在全省全国寻求适合投资的PPP项目,计划到“十三五”末,投资集团营业收入达到300亿元,利税达到30亿元。

2015年12月30日,陕西省最大的PPP项目——安康机场迁建工程在安康市五里镇机场新址开工。项目总投资23.45亿元,除政府投资12.45亿元,陕西建工集团以原安康老机场19.8亿元的土地报价,成为该项目的社会资本方来投资建设。这也是国内机场建设领域的首个PPP示范项目。

2016年4月23日,陕建集团与西安交大韩城基础教育园区PPP项目建设合作在西安举行签约仪式,按照“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一体化+政府可行性缺口补贴”的模式运作。此项目共占地911余亩,总投资预计13.7亿元,园区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首个涵盖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科技环保、旅游等多个领域的产业园。

有关人士指出,PPP这种模式为社会资本开启了新的可能。通过与政府的合作,原先无法进入的基建领域,借助这一模式,有了很好的进入通道。政府通过授予特许经营权,社会资本可以在很长的经营期内获得稳定的现金流。同时,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也使其能得到更充足的信贷支持。未来在城市开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节能环保、旅游文化、养老医疗、新农村建设等多个领域,PPP模式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PPP模式

盘活国有资产

事实上,这种模式已在陕西省多家企业实施。陕西省水务集团按照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管理”的工作思路,与富县签订了全省首个供水市场化合作协议,引入PPP模式,创新供水发展市场模式,创造了陕西省县城供水“富县模式”的范例。

在PPP项目运作中,水务集团与地方政府开展紧密合作,参与供水项目建设与运营,将水源工程、管网、供水设施设备及涉水企业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来,由陕西省水务集团通过市场手段,运用金融措施,盘活水利资产,为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同时,在供水PPP项目合作后,由陕西省水务集团对供水项目进行投资建设与运营管理,将水利资产和中省投资作为资本金,吸引社会资源共同参与供水项目建设,为地方用水需求提供保障。

“确保不因水问题制约地方生产生活和招商工作,这是我们的首要目标,也是我们作为公益性国企的责任和承诺。”陕西省水务集团执行董事、总经理王瑜这样讲道。

在王瑜看来,通过PPP模式的运作,盘活了国有资产,变资产为资本、变资本为资金,加大了筹融资力度,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提升了陕西省县城供水的能力和水平,并在项目融资、投资建设、供水企业经营效益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功能。

急需健全配套机制

保障项目健康运营

陕西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陕西PPP模式目前还存在制度建设滞后、运作不规范、规模不大、覆盖面小等方面的问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需求空间仍然很大,推进其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迫在眉睫。

上述负责人认为,首先,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所占比重较小,特别是在政府负有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责任的领域,社会投资参与的空间还很大。其次,实践中形成的BOT等模式,在操作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规范、不完善的地方,保障社会资本合理收益、合法权益等方面还不到位,甚至出现了社会资本想进不敢进、进了就想退的现象。再次,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综合效益看,目前的合作模式在效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方面还有很大空间,在政府、企业、群众之间还未找到最优的平衡点。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需要出台相应配套制度,健全配套机制,以保障PPP项目的健康运营。同时,增强服务意识,建立各相关部门之间并联式的项目管理模式,超前做好项目选址、投融资方案、规划设计条件、土地供应方等方面的工作,对项目承担起导向作用。此外,政府应平衡各方利益,应该把亟须解决的问题和好的项目一起拿出来,不能仅仅是“甩包袱”。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