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1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1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6年6月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动供给侧改革 国企要处理好七大关系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王绛

在当前我国“三期叠加”的经济新常态下,中央决心推动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主要措施的“供给侧改革”重点部署,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国有企业在改革和结构调整中,要处理好七大关系。

一、处理好战略产能储备与淘汰产能的关系

战略产能储备包括战略物资储备、资源储备,以及相关的生产能力、技术和人力资源储备。保证一定的战略物资库存以及战略物资的生产能力,是一个国家防范市场危机、国防危机和应付突发性天灾人祸的需要。国有企业实行供给侧改革,实现提质增效,必须十分重视“去库存”工作,加快资金周转。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必须承担起国家战略物资储备的重要任务。

当前在我国全行业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下,国有企业要在划清落后产能和产能储备界限的前提下,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一些重要行业和产业,必须做好相当的产能储备。对一些重要的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基础支撑作用的基础产品和非再生矿产资源,在当前市场环境低迷、企业亏损的情况下,千万不能误以为我们资源过多,再次走向上世纪90年代初实行贱卖的老路,贻害子孙。

二、处理好淘汰落后产能与引领产业发展的关系

从上世纪90年代对国有企业进行大规模改革重组以来,国有经济大幅度收缩,目前存留在一般竞争行业的国有企业,基本上都是经过长期激烈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后存在下来的优势企业。这些企业通过改革发展培育出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同时,在环保、技术、劳动标准、安全生产等多方面与其他类型企业相比更注重投入,已经成为全社会公认的事实。

非但如此,国有企业也是当前我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科技创新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2011年到2014年,中央企业累计拥有有效专利和发明专利每年增长的数量都超过30%。“十二五”期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大部分都是由中央企业获得的。

在当前我国各主要行业普遍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去产能”的压力很大。但“去产能”必须确定明确的技术、产业规模门槛,制定严格的环保、安全等标准,实现真正的优胜劣汰,而不能只盯着国有企业的产能,为一些低标准、低技术、高污染、技术落后的产能腾挪市场,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结局。

三、处理好转型升级与引领和规范市场的关系

国际经验表明,在市场竞争中,大型企业一般会居于主导地位,具有更多的市场话语权,有对市场秩序“立规矩”的责任。2015年中国企业500强名单中,国有企业293家,民营企业207家,分别占到58.6%和41.4%。国有企业资产占到90.2%,纳税占88.7%,利润额占到81.1%。中国企业500强的59.5万亿元营业收入中,国有企业的营业收入占78.3%。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144家企业中,国有企业共118家,民营企业仅26家,并且118家国企中,央企为66家,地方国企52家。数据说明,规范国内市场需要国有企业发挥主力军作用。

要规范市场,国有企业必须承担起提高我国产业集中度的责任。当前,我国主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极低,导致市场失序,恶性竞争、资源浪费、效益差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如我国钢铁企业前10名市场占有率45.94%,与美国、日本、韩国CR4的70—80%集中度相比,差距甚远。残酷的市场现实要求中央企业必须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通过加大兼并重组力度,大力加大我国产业集中度,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主导市场规范运行,成为国家引导、调控市场运行的主要力量。

四、处理好“做大”与“做强、做优”的关系

企业的“大”、“优”、“强”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世界各国小企业的市场淘汰率很高。企业“优”、“强”的前提是“大”。因此,当前的国际经济竞争主要是大企业的竞争,国家的竞争力往往也表现在大企业身上。但是“大”未必一定“优”、“强”,很多企业在做大以后反而得“大企业病”,并陷入经营困境,大企业必须坚持“强”和“优”才能保持长久健康发展。

在当前“三期叠加”宏观环境下,企业外部约束变强。当前做强做优国有企业有三方面的问题需要重视:一是处理好稳健经营与快速扩张的关系。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为大型企业实现低成本并购重组提供了巨大机遇,国有企业可以由此实现快速扩张,并由此提升我国产业集中度。但是,快速扩张的过程也是风险大量集聚的过程,大企业如不能做到稳健经营,很可能在风险积累中最终坍塌。二是“去杠杆”的同时切实降低负债率。据测算,我国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超过60%,有些行业高达80%以上。高负债率对国有企业的稳健经营形成了巨大威胁,在“去杠杆”的同时,如何切实降低国有企业负债率是一个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问题。 (下转G02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