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健康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健康产业
 

2016年6月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瞄准龙头震慑同行 保健食品抽检监管再升级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石岩

食药监总局加大保健品抽检,汤臣倍健等被列入重点名单

中国保健品市场蛋糕持续扩大,截至2015年市场规模已增至4500亿元。与此同时,屡禁不止的虚假宣传、质量安全等问题饱受诟病。

近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了《2016年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重点抽检食品生产企业名单的通告》,这份通告涵盖40家保健食品企业,针对行业龙头,列出40家“龙头清单”,由此可见食药监总局态度之严肃。也有人认为,保健食品或再次迎来监管升级。

研发投入不及一成

与近年来火热的保健品市场不同,行业在一直受“炒概念”的诟病。有媒体指出,保健品行业火爆的另一面,则是依靠炒作概念、夸大宣传等占领市场,成本和研发费用则只占很小比例。

前不久,售价高过黄金的“极草”,就被国家相关部门从保健品中“除名”,国家食药监总局并公开发文要求停止高价保健品“极草”的相关经营活动。

极草5X冬虫夏草纯粉片——至尊含片0.35克规格的81片装礼盒售价为29888元,即每克售价为1054元。其生产厂家青海春天药用资源科技利用有限公司宣称其“微粉粉碎和纯粉压片专利技术”可以使冬虫夏草“含着吃”,并声称“极草纯粉含片比原草至少多7倍精华溶出”,这让不少消费者认为一片极草等于7根虫草的功效,不惜重金购买。

有业内人士表态,该公司投入10亿元广告费打造其“含着吃”的所谓高科技概念,而这笔投入也是极草成本中极大的一块。

按照国家规定,保健食品的科研经费应占其利润的3%至5%,但很多保健食品企业在科研上的投入不及利润的1%。保健品行业利润可达100%至200%,这已成为行业内部公开的秘密。很多厂家自己不研发,而是采取买断经销权或外购产品的办法经营保健品,导致各路厂家更加陷入炒作式营销大战。

违规宣传随处可见

暴利不是靠技术和质量,而是靠营销,这几乎成为业内“常识”。

许多高价保健品的营销策略都与“极草”类似,“忽悠”式营销不断升级,特别是炒作高科技概念,部分消费者对此偏听偏信。

长期以来,虚假宣传和夸大保健品的功效成为“家常便饭”,销售方式有明显的欺诈倾向时有发生。保健品“伪装”成药品、普通食品号称有保健功能等现象层出不穷,不少产品靠“忽悠”蒙骗消费者赚取暴利。一些企业和经销商为了吸引眼球,大肆宣称其治疗效果优于专门药物并且无副作用。

为了将产品打造成“神药”,一些保健品广告已不满足在电视等传统媒体上狂轰滥炸,互联网和新媒体也成为保健品新的营销渠道,甚至有大量没有取得保健品“小蓝帽”的假冒伪劣产品也出现在网上。食药监部门专家称,目前我国认可的保健品27种保健功能中,并没有防癌抗癌这一功能。

有专家表示,广告宣传和产品质量之间有巨大落差。一些违规产品其夸大宣传随处可视,这些行业潜规则已经成为堂而皇之的显规则。更大的问题是非法添加,有些非法添加有可能给消费者造成很严重的健康损害。

另外,一些针对老年人以免费为由头的“健康讲座”不断增多,实际上就是给老年人“洗脑”。保健品的营销策略也从“广而告之”,升级为专对老年人的精准“忽悠”。

从“龙头”开始整顿

日前,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了《2016年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重点抽检食品生产企业名单的通告》,这份通告涵盖40家保健食品企业,继去年颁布“史上最严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令”之后,对保健品行业进行整治,涵盖的企业多为行业龙头。

此次重点抽检的食品生产企业,包括保健食品、特殊膳食食品等在内的28大类共1452个企业,其中保健品企业40家。所涵盖的企业也都是行业里的龙头,碧生源、哈药集团制药六厂、海南养生堂药业以及外资巨头中国完美等公司都赫然在目。

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贾亚光就对媒体表示,首次公布针对保健品领域的抽检企业清单,此前没有先例。这主要是随着我国保健品市场蛋糕持续扩大,虚假宣传、质量安全等问题造成的市场乱象也层出不穷,保健品市场环境确实令人担忧。

据了解,目前我国保健食品生产行业的批号持有企业有2500多家,市场上的保健产品已经超过了5000个。

另一方面,保健品投诉案例,2015年就达到2389例。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消协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保健品投诉在食品投诉中的排行占第一。

从抽查行业龙头公布的名单中不难看出,食药监部门由上而下的整顿决心。这次单拿出40家,至少证明食药监总局的严格态度。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保健品市场是事关公众健康的重要领域,各地、各部门首先要联合起来,构建起监管体系,完善保健食品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此外还要会同相关宣传部门,落实媒体广告的各项管理制度,强化保健食品广告发布环节的监督。对于那些涉嫌虚假宣传、违反法律法规的保健食品营销机构,要坚决立案查处。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