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8版:节能环保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8版            节能环保
 

2016年6月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循环经济:两端定市场 中间创技术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季辰

刚刚在京举办的第十一届循环经济发展论坛上,专家学者呼吁,要探索循环经济如何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指出循环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程会强看来,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能起到关键性作用。要实现循环经济,通过产业集聚,实现资源土地集约、服务设施的集约,实现从生产型循环经济到服务型循环经济的转变,对企业而言,应从内部的工艺流程改造开始,通过构建资源再生体系、园区共生体系,然后实现社会大循环。这种新型城镇化建设,体现的是从小循环到大循环的演变过程。

循环经济挂“两端”

过去的十年,中国循环经济建设的中心是在工业领域上,尤其在钢铁、化工、煤炭等高污染、高能耗产业方面,循环经济建设取得了较为成熟的模式。在巩固已有成绩的基础上,现在,还要着眼于薄弱环节——农业、服务业。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从两端入手,一是发展生态农业,二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服务业。”程会强表示,要使我们的循环经济走向消费领域,只有通过市场化运作,使循环经济建设成规模、产业化、常态化发展。

程会强的期待,在吉林的一家公司有所体现。记者在该公司看到,通过循环经济发展,公司构建了全产业链条,使得一枚鸡蛋,通过蛋清、蛋黄、蛋壳、蛋膜的深加工利用,成倍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最后下线的产品,多达十余种形态。

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别看那薄薄的鸡蛋膜,其可用来生产某些固体包装盒的配件。不仅如此,对于鸡粪的处理,他们通过收集,用来生产天然气和有机肥。可以看出,他们从养殖、加工等各个环节,都将资源利用到了极致。这些虽然需要数亿元的投入,但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措施,吸引了肯德基、康师傅等大型食品企业前来采购,其产品也销往了韩国、沙特等国际市场。

在河北省唐山市,循环经济服务业也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该市将于今年上半年,在丰南区、市中心建立起一个集能源化、资源化、无害化于一体的生活垃圾处理产业示范园。另外,在唐山,利用工业余热,一直以来被当做城区供暖工程中发展循环经济的典范。河北迁西某热力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的工业余热供暖项目,使城市完全不需要启动城区燃煤锅炉来调峰,从而彻底实现绿色供暖。

近年来,唐山市通过循环经济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使冶金行业普遍采用加热炉余压余热的发电技术,发电机容量已达到3000MW,年发电能力200亿千瓦时。

这种在服务端推进循环经济建设,既推进了供暖行业的能源节约,同时也提高了工业企业资源循环利用的效率。

中段技术成关键

回看工业循环经济,技术应用于改造成了循环经济的支撑力量。

国家投资开发公司北疆发电厂作为我国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已经成为一家可复制、推广的循环经济的样板企业。它坐落在天津滨海新区渤海湾,虽然是一座燃煤发电厂,也是中国第一个大规模向市政管网供水的海水淡化项目。

该公司在项目筹建之初,就确立了循环经济模式。天津国投津能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魏刚介绍,在海水淡化方面,由于采用了“发电—海水淡化—浓海水制盐—土地节约整理—废物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让发电余热海水进入系统,输出淡水,副产品的浓缩海水引入盐场后,携带的废热可以使制盐效率大大提升,产量达到原来的一倍,解决了海水淡化中浓盐水对环境的污染。

依靠产业链,其所推行的循环经济模式,现在该厂区已经形成原盐厂、真空制盐厂、制溴厂、盐化工厂等配套的盐化工产业链,被业界称为“吃干榨尽的海水”实现了零排放。

但是海水淡化设备和关键技术长期被国外大公司垄断,是我国发展此类循环经济的一大瓶颈。因此,融于现代工业的循环经济,要从关键技术入手,实现产品国产化。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此前被整体划入国投集团,企业设备国产化率因此提升到95%以上。对此,相关人士表示:过去,他们要引进以色列2倍浓缩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技术,现在他们与国内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研发出3倍浓缩海水的海水淡化工程技术,他们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因此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循环经济建设,工业作为中间段已成共识,接下来突破技术瓶颈,已成为新的发展方向。而处于产业两端的农业和服务业,正在逐步上线,循环经济市场化建设已经走在路上。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