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钢构科技创造多项世界之最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赵玲玲
中建钢构工程师陆建新带领他的团队,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项目现场研讨施工技术方案。陆建新曾在2015年9月,被中宣部、国资委联合授予全国十大“国企敬业好员工”称号。 |
世界城市高层学会网站CTBUH最新一组统计数据显示,世界上最近在建和已经建成的400米以上的高层共有50座,其中25座在中国。在这25座当中,有21座是由中国建筑承建的。
“未来30年,整个城市建设会发生质的变化,而钢结构的装配式建筑则是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之一。”中建钢构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宏在以“对话新国企·科技创新主力军”为主题的系列访谈中如是表示。
领跑世界高楼建筑技术
从深圳发展中心大厦——中国第一座超高层钢结构建筑,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中国已建成的最高建筑,到中央电视台新台址主楼——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钢结构办公楼和中国最大的单体钢结构建筑,再到2008年在广州国际金融中心(西塔)施工中创造的“两天一层”的世界高层建筑施工新纪录……回顾企业发展史,中建钢构创造了国内钢结构施工史上“最早”、“最高”、“最大”、“最快”的业绩,也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王宏指出,高楼建筑难度是全方位的。第一,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技术,需要材料技术、装备技术、安装技术,乃至于现代化的管理。这30年,中国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高度这个方向上,现在从200米、300米,一直到600多米,600多米就是一两百层的高度了,世界上能够建造这种大楼的国家并不是太多。
同时,机场、火车站、歌剧院、体育馆等文体中心,也是城市必不可少的一些重要场所。这些建筑的跨度之大也是过去所不敢想象的。30年前,24米的跨度叫大跨度。而今随便建一栋楼,可能就是七八十米的跨度,有的像机场这样的跨度,达到100多米。
“30年来,我国在城市建设,特别是在这些建筑领域,各个方面的技术,我国都走到了世界的前列。”谈及此,王宏颇为自豪。
据王宏介绍,目前在中国已经建成的4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以及一些大跨度的机场、体育馆等,基本上都是钢结构的。为什么钢结构能够得到如此广泛的运用呢?对此,王宏总结了钢结构的三大优势。
第一,绿色。钢结构可以循环使用。钢结构大楼拆下来之后,90%的材料都是可以循环使用的。钢结构低碳环保。工厂生产,现场进行装配,减少了现场作业时产生的扬尘、垃圾。
第二,朝阳。世界上发达国家钢结构占总产钢量的比例在30%左右,我国目前钢材产量达到8亿吨,钢结构用钢量才在5%到6%,发展空间是很大的。
第三,民生。钢结构的抗震性能,可以抗九级地震,因此,未来公共建筑、学校、医院,会越来越多地使用钢结构。
城市建设将发生“质”的变化
在王宏看来,未来30年,整个城市建设会发生质的变化:一是市场的变化。从大城市向城镇化转变;二是产品的变化。产品重心从摩天大楼到大众化建筑的转变;三是标准的变化。从重速度到重质量、重实用的转变;四是未来的建筑行业,装配式的建筑将快速发展起来。
“过去的建筑,从材料上说混凝土建筑居多,从施工方式来说大多是现场现浇建筑,未来会向装配化方向发展。中国建筑未来将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混凝土预制构件系列,另一个是钢结构的装配式建筑。”王宏称。
可以预见,未来的建筑高度会越来越高,结构也会越来越复杂。那么,到底靠什么把它建起来?
“首先就是要靠科技创新。”王宏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科技创新对于建筑类的传统企业来说,和互联网企业同样重要,是企业不断做强做大的命脉与源泉。”
为此,中建钢构整合内部资源,建立起覆盖公司三个层级的全产业链科技组织机构,完善科技进步组织领导体系、推进实施体系和评价机制。同时,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
“在集团内部,有三种费用是雷打不动的:科技研发费用、安全费用、企业人才培训费用。”王宏表示,“其中摆在首当其冲的就是研发费用。而且,近年来,中建钢构每年的研发费用比例都在不断地提升。”
在王宏看来,科研要创造价值,一定要转换成生产力,要产生价值,这个企业越产生价值,就会带来一种良性循环。这也是这些年来,中建钢构干了这么多中国80%的100层的钢结构最重要原因。
“我相信,再用二三十年的时间,老百姓一定会住上2.0版的房子。它一定是装配式的、钢结构的、具有较高实用性与安全性能的房子。根据每个人的需求进行定制化的设计,无论是它的材料,还是它的生产工艺过程将会更加绿色环保。这种2.0版的房子,不会太遥远,一定会很快推出来。”王宏充满信心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