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机器人”创始人、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姚燕安:
机器人产业谁能率先胜出尚无定势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张博 田晖 郭伟
中国的机器人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直到第三代工业智能机器人荣耀登场,共走过约40年的路程。目前我国的机器人研发处于什么水平?和世界科技强国相比,又存在哪些差距?到2025年,我国机器人的自主研发及采购应用,能否无缝衔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就此,《中国企业报》专访了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几何机器人”概念创始人姚燕安教授。
《中国企业报》:高科技产业发展突飞猛进,美、日等科技强国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应用机器人的研究开发,而中国却在1972年才开始进入工业机器人的研发阶段,你怎么看待中西机器人研发时代上的差异?
姚燕安:与其它现代科技领域相似,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在机器人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起步比较晚。不过,正如你刚才所提及,当前高科技产业突飞猛进,发展的速度和加速度都很快,我们既要头脑冷静、认清差距,也要充满热情、提振信心,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奋起直追,后发制人,力争在机器人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以及产业应用等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企业报》:美银美林机构报告称:全球机器人去年全年销售额高达107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其市场规模将突破830亿美元。巨大的市场商机,潜在的高额利润诱惑,是否会引爆全球智能机器人开发热,您认为将来会是什么格局?
姚燕安:机器人不仅具有广阔的应用市场,而且涉及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个学科,对于电动机、减速器、传感器、控制器等行业,这就意味着其有更大市场规模。从利润角度而言,高科技产业的特征必然是高额利润,机器人也不例外。
当前,从世界范围来看,机器人这种具有巨大市场体量并显示出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极有可能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兴强大引擎,因此不仅企业界,包括我国在内不少国家政府也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和热情。从国别上分析,日本有产业积累和严谨精神,美国有高端技术和全球视野,中国有广阔市场和迫切动力,目前还难以预测哪个国家、哪个行业、哪个企业会在机器人产业竞争之中率先胜出。
《中国企业报》:从2014年全国两会开始,李克强总理反复提到“中国制造2025”,昭示着中国政府将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定位,您认为目前制造业应该做足哪些“功课”,才能顺利保障科技强国梦的实现?
姚燕安:我国具有巨大的人力和广阔的市场资源,“中国制造”为世人所瞩目。不过,我们知道,我国制造业的体量虽大,但技术含量相对并不高,主体还是中低端产品,数控机床、机器人、汽车以及发动机、电动机、减速器等高端产品市场多为德国、日本等国家所占领。
“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定位,是希望获取比中低端产品更高额的利润来带动经济发展,进而,在战术实施层面,我们所要做的功课还有很多,究其核心、审其症结、抓其关键,我想用一个关键词,就是“创新”。
《中国企业报》:无可置疑,“中国制造2025”把智能机器人作为高端装备的内涵,是否意味着发展智能机器人的春天到了?我国智能机器人从起步到今天处于何水平?能否可用优化换代来概括呢?
姚燕安: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对于智能机器人并不缺乏研究的热情,然而其产业应用一直发展迟缓,除少量工业机械手的应用之外,其它机器人很少形成规模化的产品,与钢铁、汽车、机床等产品的体量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当前,世界市场、尤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对于机器人产业的空前热烈反应和高度重视,主要原因在于钢铁、汽车、机床等传统产业的持续发展严重乏力,已难以充当经济引擎,各国均无可奈何。
就我国企业当前的机器人而言,整机产品多为跟踪仿制,缺乏原创理论,少有独创概念,鲜见高端技术。当前的优势和机遇是政府重视、市场乐见、资本青睐,应该大力重视培育机器人精英研发人才,大力重视引导机器人市场应用和体验,以人才带动、投资推动和市场拉动,来强力提升机器人创新理论和技术,尽快补足技术短板,达到良性平衡状态。
《中国企业报》:“几何机器人”是您发明并率先提出的新概念,目前世界上机器人种类可谓繁多,植入功能又林林总总,请您解读一下“几何机器人”究竟是何种“概念”?
姚燕安:机器人的概念,首先为大众所熟知的,是指仿人型的两足机器人。进而,广义的机器人概念还包括虽并非人或动物形态,但也具有自动移动能力的轮式机器人、履带式机器人、球形机器人以及轮腿、轮履等各种复合式机器人。
我所提出和命名的“几何机器人”,是由多个连杆通过活动铰链铰接构成的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及各种多边形,以及四面体、五面体、六面体及各种多面体,或者网格图形、组合图形等几何形体,具有折叠、缩放、扭曲等可变外形的能力,并可实现以步行、滚动、爬行、滑行等各种移动模式在地面上移动。
《中国企业报》:既然您发明的“几何机器人”在科技创新层面上先导于传统类人机器人,是否考虑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姚燕安:轮式、履带式以及腿式的“几何机器人”,是地面移动系统构型的主流模式,其在民生、国防安全、国际反恐、航天技术等方面,都能发挥其强大的变形能力与多样化运动模式,可以就地开展相关作业。我在北京交通大学的机构创新与机器人学实验室,已研制出各类新概念的几何机器人样机数百种,已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00余个。我们欢迎企业、研究机构、教育单位、政府、国防等各界参与合作,开发、推广各产业领域的几何机器人产品和装备,推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