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金生态体系构建成为焦点 业界共同探讨风控解决方案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崔敏
王利博制图 |
在近日举办的“2016中国金融论坛”上,互联网金融再次抢了“风头”。虽然众多P2P平台的野蛮生长带来了行业大力度的整顿与治理,但是业内普遍认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长期利好态势并未改变。同时,与会专家与企业代表还共同探讨了互联网金融生态体系构建与规范发展。
监管加强但长期利好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民间投资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增速有所放缓,占全部投资比重出现下降趋势。今年第一季度,民间固定资产投资5.32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5.7%,相比去年年底的增速回落4.3个百分点,增速接近“腰斩”。而另一组数据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全国P2P网贷成交额同比增长125.64%。
这表明互联网金融的趋势和前景还是向好的,尽管近期的专项严查和多个平台的负面事件让行业受到一些冲击,但是整体而言对于行业的规范长期利好。
在红岭创投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世平看来,近期网络借贷行业负面消息不断,整个行业弥漫着恐慌气氛,从业人员无所适从,投资者悲观论调盛行,加大了行业的不确定性。虽然现实情况如此,但是金融服务市场需求巨大,存在价值已经得到肯定,“十三五”规划中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总体规划不会改变。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业务部负责人沈一飞表示,行业既要整也要治,通过整顿与治理并重,实现惩戒与预防并重的结果。另外,互联网金融还要做到守住风控、守住透明、守住普惠,才能真正建设健康的行业生态体系。
易宝支付CEO唐彬则表示,互联网监管最主要还是把底线防住,把市场放开,让市场主导,这要考验监管者的智慧。
并不是要颠覆传统金融
对于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关系,业界一直较为敏感,有人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的有益补充,有人认为是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还有人认为是一种博弈但需要平衡。
中普互联网金融总裁臧延斌表示,互联网金融业态不是要颠覆传统金融,而是要在传统金融的基础上,做升级和补充,升级的是技术,补充的是服务,从而扩大金融服务所涉及的人群,达到普惠的效果。
京东金融副总裁许凌认为,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把更多的重点放到大型企业、地方政府等大中规模业务中,而互联网金融的重心是小额分散短期借贷业务,“我们不是动了银行的奶酪,只是拿走了银行无暇顾及的奶酪”。
北京农商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李保旭表示,传统金融设置了很多门槛,把风险防住了,同时也把客户挡在了外面。从这点来说,传统金融机构应该向互联网金融学习开放、平等协作的互联网精神。传统的商业银行在做产品的时候,基本上是瞄准了再开枪,但是互联网公司是先开枪再瞄准,打出去以后看准不准,不准再来一枪。所以互联网公司在推产品、上版本、迭代开发方面都特别快。
浦发银行总行战略发展研究部李麟则表示,互联网的优点是穿透,缺点是穿透力太强。如果大家的隐私都没有保障,可能就会关闭这扇门,这是互联网最大的问题。
让金融的边界逐渐模糊
针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信用危机、大数据缺失、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多位业界人士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上海乾生乾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CTO胡亮认为,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不够丰富,大部分的平台都集中在资金获取端或资产获取端上面,而征信、贷后管理所占份额还很低。由此导致同质化竞争严重,因为生态不丰富,所有平台都集中在某些领域竞争,创新不足,这样的生态现状是阻碍行业整体发展的。
“特别是在信用环境方面需要改善两个问题:一个是整个社会在诚信体系方面的缺失,人与人之间,人与机构之间缺乏互相信任;二是当前信用体系的建设不够完善,有很多金融服务的个体和公司没有信用数据的积累,金融机构无法评价,也无法给出适合的金融服务。”胡亮补充道。
许凌表示,数据将是非常有价值的。在他看来,“本质上,现在的互联网模式和传统机构的模式没有变,不同的是看哪个更高效,把信息校验得更准确。”
玖富集团总裁杨晓军表示,大数据征信技术是解决互联网金融行业风险的有效方式,但如何应用好这一技术并不容易,大数据征信的应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应结合不同场景因地制宜。不同消费场景对风控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同样的数据在不同场景的征信中涵义也不同。互联网金融在用技术改变着生活,正是像大数据征信、机器学习、区块链等先进技术的不断出现,让金融的边界逐渐模糊。
杨晓军认为,用数据来分析信用风险只是一个方面,还需要结合其他行为上的控制技术,才能达到最好风控的效果。风险是让所有互联网金融参与者都敬畏的问题。为了做好行业的风险管理,从技术、模型到框架,监管者和平台都在努力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