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3版:重磅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3版            重磅
 

2016年5月3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跨境电商新政暂缓一年 企业借机加快调整

业界期盼尽快出台相关细则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钟文

王利博制图

实施仅仅一个多月的跨境电商新政宣布暂缓一年,让众多跨境电商企业暂时松了一口气。

据业内人士透露,海关总署日前在内部发布了《海关总署办公厅关于执行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新的监管要求有关事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新政设定了一年的过渡期。但是,关于新政中的税改政策,《通知》中未见“松绑”痕迹。

多家跨境电商企业对《中国企业报》记者感叹暂缓政策是“及时雨”,他们纷纷表示,会充分利用这一年时间,调整公司产品加快转型步伐,更好地应对一年后的政策调整。同时也希望尽快出台相关细则。

缓冲期为企业带来调整良机

暂缓一年对于跨境电商企业来说是利好的消息,企业可以在这一年内根据政策做大量的调整。

《通知》指出,2017年5月11日前(含11日),在上海、杭州、宁波、郑州、广州、深圳、重庆、天津、福州和平潭10个试点城市,继续按照税收新政实施前的监管要求进行监管,即“一线”进区时暂不验核通关单,暂不执行“正面清单”备注中关于化妆品、婴幼儿配方奶粉、医疗器械、特殊食品(包括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的首次进口许可证、注册或备案要求;对所有地区的直购模式也暂不执行上述商品的首次进口许可批件、注册或备案要求。

“此前一直在传政策会暂缓一年,现在终于石头落地了。”意大利企业贸易推广协会纪冬昀在高兴之余,不禁要为一年后的政策担心,希望尽快出台相关细则。因为作为一家专门从事意大利产品的推广机构,他们的工作就是把产品推销给中国的跨境电商客户,政策的每一点变化都会影响到他们的销售。所以他们需要根据政策变化不断地适应和调整公司的产品。

在浙江省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总经理濮志江看来,暂缓一年对于跨境电商企业来说是利好的消息,毕竟可以在这一年内根据政策做大量的调整,比如跨境、保税、直邮、海淘等诸多贸易方式,都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商品应对政策的调整,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他说,作为一家有着几十年进出口贸易经历的国有企业,他们在国外有着非常广泛的客户资源,采购的产品首先可以保证质量。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表示,跨境电商作为一种新的经营模式,国家肯定是支持和鼓励的。从长远来看,新政的出台是对跨境电商行业进一步的规范,以此推动整个行业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此次新政策突然出台,确实让整个行业措手不及。暂缓一年执行,说明决策机构对这一新鲜事物作出了一种更为慎重的考虑,应该肯定。

“作为一项新的政策,在缓冲期内,监管部门要尽快做好新税制的税基、个人单次限额以及年度限额的细节等问题以及完善运营机制的管理和优化;对于跨境电商企业,要利用这一年的时间适应和调整,按照新政策的要求以及企业自身的情况作出做好规划,形成符合跨境电商特点的模式,避免新的熔断发生。”宋清辉建议。

新政曾令企业措手不及

从4月7日正面清单公布到4月8日正式实施,突如其来的新政让企业措手不及,甚至连网上系统调整都跟不上。

回顾新政出台一个多月以来,不少跨境电商均表示受到了不小的打击。

“新政对跨境电商企业的杀伤力还是蛮大的。”濮志江向《中国企业报》记者直言,从4月7日正面清单公布到4月8日正式实施,突如其来的新政让他们措手不及,网上系统调整都跟不上。他说,这次跨境电商的税改从最低的11.9%到最高47%不等,另外还有物流税,对消费者的购买热情产生很大的影响,电商企业的销售收入也大大降低。新政出台一个月,他们公司的销售额降低了50%,其它的电商企业估计都差不多。

“50%已经算好的了,我们的业务量至少缩减了60%以上。”杭州某跨境电商负责人陈强(化名)告诉记者,让他更担心的是,他们很多品类的货物现在都进不来了,只能卖存货,根本就没办法补充。

知名电商企业聚美优品郑州仓负责人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也坦承,新政实施以来,聚美优品整体出区量和订单量下降幅度都在60%左右。

让濮志江们担心的还不是税收的调整,而是正面清单对他们的影响。他告诉记者,税制的改变,或者说多缴点税其实影响不大,关键是后续的监管变化以及正面清单的影响才是致命的。

“税率上浮不足以影响平台经营,‘正面清单’带来的冲击更大。”温州亮程和和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朱建民持相同看法。他说,目前很多跨境电商平台断货日趋严重,这是因为现在很多跨境电商都在观望调整,不敢进货。他表示,受到断货及价格上涨影响,短期内跨境电商的销售都受到影响。

受此影响,保税仓库的生意也是一落千丈。记者在杭州下沙的保税仓库门口看到,只有零星的几辆车在此装运。门口值班人员告诉记者,最近来这里运货的车辆很少,以前生意好的时候,这里进进出出的汽车太多了,物流运输非常繁忙。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受跨境电商新政的影响,很多企业不敢进货,仓储明显下降。

数据显示,跨境电商新政实施一个月,整个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进口邮包138.12万件,日均出货4.6万件,环比下降57%,受到的冲击较大。

正面清单和通关单影响最大

新政对于上规模的企业来说其实尚可接受,最大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正面清单制度和通关单制度。

此前,浙江多家跨境电商企业负责人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均表示,新政对于上规模的企业来说其实尚可接受,最大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正面清单制度和通关单制度。

濮志江告诉记者,一方面,正面清单实施后,跨境电商企业只能按照正面清单目录进行采购,商品的种类明显变窄;另一方面,跨境电商进入保税区的监管已经与一般贸易趋同。特别是海关总署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执行跨境电商税收新政有关事宜的通知》,这意味着未来所有进入保税区的跨境电商都得按一般贸易方式,申请到各类入境许可证,而涉及食品、药品、保健品、奶粉类的要求尤其严格。而这几类也正是国内消费者需求量大、产品标准化程度高、容易以集货模式进入国内保税仓的商品。但是,由于国别不一样,对于商品的检验标准、安全、环保、卫生等监管要求不一样,很多产品根本没办法进入国内市场。他说,现在跨境电商平台销售的此类产品,几乎都是国内并未销售的,按照欧美标准生产的长尾产品均面临准入问题。

该新政实际上直接影响了保税备货模式。濮志江表示,目前跨境电商常用的两大物流方式是保税备货和跨境直邮。保税备货实际上就是把国外采购的货物储存在国内的保税仓库内,进行分拣和包装,根据顾客的需要在保税仓库直接发货。但这对企业实力也是一种考验,不仅需要资金实力,还需要有眼光,不然,采购的货没人要,风险较大。而直邮是顾客下单后,商家通过某种方式在国外采购货物,统一包装入境清关后,再配送到消费者手中。

“税收上浮11.9%左右,其实通过品类、渠道等方式,仍然可以做到差异化竞争,但关键是正面清单把这方面的优势堵死了。”著名经济学家、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周德文对记者表示,跨境电商的优势在于快、新、多,这也是传统贸易的短板,正面清单直接影响商品的多样性,跨境电商企业和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余地变小了。如果新政实施,直邮和保税区购货从成本上都差不多,未来直邮模式可能会成为主流的进口模式之一。

基于此,可能促使一些企业转向海外建仓。陈强告诉记者,通过海外建仓,可以避免由于国内与国外对商品检验和监管的区别,把采购的商品进入海外仓,再通过直邮的方式把商品销售给国内的顾客。

濮志江认为,虽然可以规避国内监管,但是也会面临着所在国的法律风险,需要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另外,跨境直邮方式受限于航空运输,成本很难降低,只能以长期经验的积累对资源做出最合理的配置,从而获得相应的成本优势。

倒逼企业加快转型

新政迫使企业加快转型,跨境电商企业需要规范操作行为,不断创新经营模式。

尽管新政对于跨境电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有的跨境电商夸大了新政策对行业的冲击。中研普华研究员池建雄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政的实施是实现跨境电商行业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他认为,新政的出台依然是利大于弊。新政对我国跨境电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改变了原有部分企业的经营模式,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新政的实施将促进企业转变经营模式,从而更加注重产品的服务,促进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他说,跨境电商新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企业的经营行为,维护了行业经济的有效运行。电商企业需要做的是更加注重产品和服务,实现多元化的产品结构将是跨境电商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朱建民分析,新政出台无论是消费者还是跨境电商经营者都受到影响,但从长期来说,当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被培养起来之后,还是愿意接受因政策改变而造成的成本增长的,所以从长期来看,跨境电商依然被看好。

“新政实施不会造成跨境电商大的洗牌,但会给大部分中小跨境电商企业造成冲击。”池建雄告诉记者,要充分利用一年的缓冲期,尽快改变原有的经营模式,迅速调整企业发展方向和业务战略,注重产品的细化服务,不断优化产品的质量,实行产品多元化战略,同时不断提高企业服务水平,争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周德文认为,新政的实施加大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迫使企业转型。因此,跨境电商企业需要规范操作行为,要培育规模企业,增强资本实力;加快电商人才培养,提高电商业服务水平;不断创新经营模式,拓展经营范围;要注重品牌建设,树立电商信誉。这样,跨境电商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快速健康发展。

“我们现在也在适当做一些让步,以培养和留住更多的消费者。”濮志江告诉记者,他们现在也在积极地调整,精准定位,采购优势产品;扩大产品品种,增加消费者的选择度;压缩自身的利润空间,扩大消费份额。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