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0版:节能环保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0版            节能环保
 

2016年5月2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智慧环保”为企业预留发展空间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季辰

环境保护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监测。

为做好环保方面的监测,2016年初,国家发改委印发《“互联网+”绿色生态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政府从国家层面大力发展“智慧环保”与环境动态监测,建立并完善监测预警数据平台与信息共享平台,让公众从大数据中感知环境的生成及变化。

感知环境

“感知环境就是让环境‘说话’;让环境‘说话’就是让数据‘说话’;让数据‘说话’就是‘数字环保’,它的延伸和扩展就是‘智慧环保’。”西安交大长天软件股份公司总经理林宣雄教授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这其中云计算、认知计算等都归结为环保信息化。

既然是信息化,模型如何建立呢?IBM能源环保行业研究总监金峰博士认为,通过安装在飞机上的传感器,收集全球各地的气象数据;通过认知计算,告诉公众未来的污染过程。人们可以采取哪些方式加以管控,这些措施效果如何,最后都可以被人们感知。

感知环境作为一件高技术含量的事,对很多环保企业家来说有“进入门槛”在所难免。据了解,众多的环保企业在面对“跨界”的技术研发,它们在人才、产品等方面遇到了不少问题。

“只能通过建立环保合作平台,更多的是寻找合作、依靠合作。”杭州锦江集团总经理王元珞告诉记者,单个环保企业的技术很难解决“跨界”中的众多问题,但如果借助平台找到合作就能形成合力,就能为政府提供全方位、高水平的产品服务。

很显然,平台解决了政府、企业选择环保产品的难题。以垃圾分类来说,前面是环卫体系主导,后面是开放的市场,百姓作为中间垃圾分类的主角,通常与前后不能联动,意识不到分类对环保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如果运用互联网思维,让百姓在互联网平台上真正看到自己的分类,确实为后期的循环处理起到了作用,相信百姓们的环保意识会大大增强。

大数据要“好玩”

环境保护的大数据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但很少有产品让我们留心。

记者在企业走访时看到,环保科技产品在当今年轻人的数字生活中越来越受到青睐,以至于人们不仅开始留心身边的数据,还通过环境的变化,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人人爱环保,公众的大环保意识也越来越提高,但是支持人们“既为环保做贡献、又能从环保行为中获得乐趣的新产品”却捉襟见肘。原点生活科技公司联合创始人CEO李牧有这样的感慨:“首先产品的样子惹人喜爱,和家居协调,同时又不影响整体的氛围,更重要的是要精准。”

为此,李牧援引了身边的一个例子。据介绍,在北京朝阳区的某个区域,平均每10米左右就有一个环境检测器,目的是用以监测当地的污染过程。这应该说是未来的大趋势,但一个大城市仅有几个监测站,数据源实在太少。如果把检测器安装的事交给大家,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前提是要求这个产品大家想买、想用。因为各个家庭装个监测器,看似为世界做了那么一点点,但环境保护大数据却很好建立起来了。但是做这项工程的前提是要求这个产品大家想买、想用。

这只是一个例子,其实政府部门正在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数据整合。国家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主任程春明透露,他们正在推进环保部直属机构的数据整合,同时也在整合各省的信息化数据资源,形成全国一朵云。这就意味着,在大数据背景下,人人都是环境能力提升的推动者。作为企业,公众的意愿就是商机所在。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