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顺利转轨需要事事“真抓”
来源:中国企业报
(上接第一版)不但要把化解重大风险、危机作为考核干部业绩和能力的指标,更要把防范和控制风险作为评价干部水平和能力的重要维度。推动问题及早、及小解决,尽量把风险消灭在萌芽阶段。
长期“官本位”的惯性,导致很多人都认为工作是给领导干的。“一把手”重视什么,什么事就能得到更多资源和支持,所以几乎所有事都要“一把手”亲自抓。而“一把手”抓所有事的结果,必然导致“一把手”精力和时间被高度分散,形成了事事都在抓,事事都没抓的尴尬处境。因此,必须从治理理念上转变这种思想和态度,无论是不是“一把手”亲自抓的事,都要给予必要的资源和支持,都要保证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先从“一把手”主动放弃资源开始,让资源向非“一把手”主抓的工作倾斜,才能真正减轻“一把手”的工作负担。
第三招是应当把有基层工作经验,作为招考公务员的必要条件。机关的服务意识不单纯是教育出来的,更需要“打成一片”的经历和体验。和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公务员相比,有过基层工作经验的公务员和基层更亲近,更容易与基层形成良好的情感沟通和互动,也更能从基层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为基层做好服务。因此,应当大幅度缩减校招公务员的比例,让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成为公务员的主要来源地。
在现实中,有很大一部分政策在基层行不通、执行不下去,这和制度设计者缺少基层工作经验,照抄照搬书本理论和方法有非常直接的关系。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改革阶段,很多制度和政策都需要重新设计和制定,如果新的制度和政策不能切合企业实际,缺乏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很有可能导致改革受阻。要让有实战能力的人设计战略和战术,而不是让考试能力强的人来设计,从马谡失街亭时就留给中国人的深刻教训,在改革年代一定不能忘记。
效果是检验“真抓”和“没有真抓”最终标准。所有没有抓好的事情,都可以视同为“没有真抓”。光是态度好是没有用的,能力和方法同样是决定性的因素。中国经济会不会有起色,会在多长时间内有多大起色,取决于有多少机构在“真抓”、有多少人在“真抓”。如果所有事都得到“真抓”,中国经济的转轨就会变得顺畅;如果关键的事“没有真抓”,就可能一败涂地。“真抓”二字并不容易,既需要理念和风气的转变,也需要治理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