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1版:头版 4下一版
第01版            头版
 

2016年5月1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经济顺利转轨需要事事“真抓”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丁是钉

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在反馈河北省督察情况时,直指问题的实质:“原省委主要领导对环境保护工作不是真重视,没有真抓。”

“没有真抓”四个字道出了问题的要害。不止是河北省,也不是单纯在环境保护问题上,事实上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工作中都存在着“没有真抓”的现象和问题。目前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没有真抓”造成的。

从民间投资无法打破的“玻璃门”、“弹簧门”,到苟延残喘却僵而不死的“僵尸”企业;从接二连三的银行存款失踪案,到涉及金额过百亿元的互联网金融非法集资案;从涉及24个省市的非法疫苗事件,到导致多名儿童出现身体不适的常州毒地事件,很多上层高度重视、民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却长期没有抓好,或多或少都与相关单位“没有真抓”有关。

“没有真抓”不仅是态度问题,也是能力和方法问题。不想抓、不会抓、不能抓、不敢抓,都是“没有真抓”的表现形式。造成“没有真抓”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是问题和矛盾出现在基层,但对于政策和法规的变通权、解释权却在上面,导致基层不能及时灵活处理,小问题变成大矛盾。比如对于百度竞价排名是不是广告的问题,曾有消费者向工商部门投诉,而有媒体报道称,早在2008年地方工商部门就曾经向有关部门发出过认定请示,但历时8年一直也没有得到相关批复,致使百度竞价排名在很长时间里得不到规范管理,对使用者造成了很多误导。

二是一些基层工作人员只对领导负责、却不对服务对象和问题的结果负责,导致压力不能向基层传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在基层普遍存在。在现行体制下,一个人的升迁是由领导决定的,而不是由其服务对象决定的。这种制度设计就决定了大部分人喜欢看领导的眼色行事,只挑领导重视的事情去干,而一旦出现问题,就会搬出“不归我管”的理由逃避责任。

三是业绩考核指标设计缺乏科学性,多干不如少干,导致一些部门和人员钻制度空子,用投机取巧的方式“骗取”业绩和升迁的机会。假设把打击走私物品的货值定为考核海关缉私部门的重点考核指标,表面看起来非但没有问题,还是理所应当的。但是,细想一下就不难发现,如果一个海关长期坚持对走私保持高压,那么就不会有走私者从这里过关,其也就会没有“业绩”;相反,如果一个海关对于打击走私时紧时松,走私者在这里有机可乘,就会吸引大量走私者从此处过关,缉私部门能够截获的走私物品数量就相应增加。

四是大量公务员都是从学校门进机关门的“学生官”,他们既缺乏对服务对象的同理心,也缺乏应对复杂事物的能力,导致其只是机械刻板地按“规章制度”办事,漠视服务对象面临的困难和利益。像“证明你妈是你妈”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案例,在现实中大量存在。自2015年8月21日到2016年3月底,在长达7个月的时间里,尽管一些企业和中介机构“心急如焚”,但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却没有发出一张商标注册证,其原因竟然是“没有纸”了。诚然,采购环节手续烦琐、部门衔接不畅等问题确实存在,但也说明有关工作人员存在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效率不高、应急措施不到位等问题。

当经济处于上行期间时,一些问题和矛盾容易被发展速度所掩盖,企业和公众对于问题的容忍度也高;但在经济下行期间,经济和社会都会处于相对脆弱的状态,风险暴发和蔓延的速度就会很快,如果发现问题的苗头却无动于衷,不能及时迅速解决,就有可能造成重大风险和损失。

从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出发,“没有真抓”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从机制设计、服务意识转变、能力水平提高等多个方面入手,提高各级行政机构的工作效果。

第一招是“让听到炮声的人决策”,增加对直接办事人员放权授权的力度。所谓“让听到炮声的人决策”,就是让一线人员拥有更大的决策空间和更灵活的决策权。通过实行这一独创的管理理念,华为公司的决策效率和市场服务效率远远超出同行,也让华为的市场部门主动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表现出了超强的市场反应能力。

由于长期和跨国公司同台竞争,中国一流企业的管理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之下,行政机构的管理水平并不能令人满意。向企业学管理,应该是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有效方式。随着简政放权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基层行政机构将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在此基础上,应给“窗口部门”更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让基层成为责任主体,调动其方法创新的积极性,保证服务对象的诉求能够在合法、合理、合情的范围内得到解决。

第二招是改革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把被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要把市场监管理念从重视“大手术”式的治疗式监管,转变为重视提高“身体素质”的预防式监管。 (下转第五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