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3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3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6年5月1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有企业需继续 向管理要效益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刘兴国

2016年一季度国有经济数据日前发布,国有企业效益仍在继续下滑,虽然利润环比降幅略有收窄,但同比降幅明显增大。一季度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总收入99492.5亿元、利润总额4323亿元,同比分别下降3%、13.8%;而2015年同期营业总收入降幅为2.6%,利润总额与2014年同期持平。在一季度国民经济增速好于预期,总体呈现止跌企稳迹象背景下,国有企业交出的这一份经营答卷,确实令人颇感意外。

将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进行横向比较,其经营营利能力上的不足更加暴露无遗,对此必须加以高度重视。2016年一季度,包含国有上市企业在内的上市公司整体营利情况明显好转,呈现探底回升态势。我国2843家A股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94万亿元,同比增长3%;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346亿元,同比下滑2%。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增速比国有企业高6个百分点,利润降幅比国有企业收窄将近12个百分点,二者经营能力方面的差距十分明显。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所有制比较方面,国有企业同样处于竞争劣势。

进一步改善国有企业经营能力、提升国有企业营利水平,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造成今年一季度国有企业营利能力大幅下滑的原因,既有来自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和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的外部环境因素,也有来自国有企业自身经营能力方面的因素。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上市公司营利表现看,一系列降本增效政策的改革红利效应正在逐步显现,企业财务费用持续降低,成本增长小于营业收入增长,企业营利空间有所扩大。但对国有企业来说,一季度降本增效的改革红利效应几乎没有得到体现:国有企业营业总成本与营业总收入基本上是同步下降,百元营业收入成本与去年同期相比小幅增加了0.2元,与其他因素共同推动国有企业利润同比大幅下降。

从一季度国有企业具体成本数据看,通过加强成本管理,国有企业尚有较大降本增效潜力可以深入挖掘。尽管一季度国有企业营业总成本同比下降了3%,但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却同比分别增长了6%、4.3%,其中中央企业的管理费用更是同比增长了7%,财务费用也同比增长0.5%。如果国有企业通过自身努力,可以更好控制销售成本、管理成本、财务成本的增长,甚至是有效实现这三项成本的下降,国有企业的营利水平应明显好于当前实际水平。

首先,国有企业应加强财务筹划,优化融资组合,严控债务规模,做好汇兑风险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切实降低财务费用。2015年央行连续五次降息,一年贷款基准利率已经由2015年初的5.6%下降至4.35%,5年期以上贷款基准利率从2015年初的6.15%降到了4.9%,2015年末的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已降至5.64%。但在整体贷款利率水平显著下降的情况下,中央企业财务费用不降反升,确实令人深感意外。一季度,中央企业负债总额同比增长22.4%,明显高于净资产8.8%的增速。正是由于负债的快速增长,不仅抵消了央行降息的积极效应,反而推动了中央企业财务费用的小幅增长。在当前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依赖大量举债支撑的低效扩张并不可取。国有企业管理者应自觉按照中央提出的去杠杆要求,适当缩减负债规模,降低资产负债率,而不是相反。同样,在当前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加大,双向波动更加频繁的前提下,国有企业应积极做好汇兑风险管理,合理采取避险措施,减少汇兑损失。

其次,国有企业应加快落实薪酬改革方案,同时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有效削减管理费用。2015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铝业、中国神华、中国远洋、中国国航等在内的24家中央企业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总额为2.23亿元,较2014年减少了1700万元,但减少幅度并不明显,而且其中有12家企业的高管薪酬甚至还有不同幅度增长。在当前国有企业薪酬改革与国有企业整体效益持续下滑的背景下,部分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管理费用的继续较快增长,确实显得不太正常。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应在督促国有企业加快落实管理层薪酬改革方案的同时,引导国有企业实施管理变革,优化管理流程,精简管理人员,提升管理效率,从而降低管理费用。不可否认,前几年国务院国资委推动的管理提升活动,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但在实践中,国有企业机构臃肿、人员冗多、效率不高的大企业病仍然普遍存在,国有企业通过管理变革和减员增效的空间还很大。

最后,国有企业还应积极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做好销售管理,全面提升营销绩效。市场需求的持续低迷,加大了企业营销难度,尤其是在产能严重过剩的产业领域,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与资金进行产品营销。但国有企业不应完全被动适应市场的不利变化,而应积极探索构建新的商业模式,寻求开展营销创新,加强营销队伍培训,提高营销推广针对性和营销效率,以尽可能节俭的营销支出,实现最大化的营销绩效。

(作者单位: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