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张江洪
细微入手做精石化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丁国明 实习记者 梁格非
他是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完成人之一,他是中国石化镇海炼化PX技术专家组组长,他带领的科技创新团队,在装置开停工、节能降耗、安全环保等技术上开创了多项行业先河,成为“芳烃”等装置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他从师父身上继承了石油石化优良传统,又把这些传统传给自己的徒弟们。他先后被授予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青年岗位能手、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浙江省青年岗位能手、“十一五”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减排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
他就是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炼油五部主任张江洪。
困难面前另辟蹊径
说起“芳烃”这个化学名词,大家也许都比较陌生。但说起70年代的“的确良”、“涤卡”,或者今天我们使用的家用轿车、智能手机,大家肯定再熟悉不过。其实他们当中就大量用到了“芳烃”这一化工原材料。不过,就是这种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原材料,直到近几年,我国才拥有了芳烃成套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中国石化成为继美国、法国的两家公司之后世界上第三家掌握这项成套技术的公司。张江洪师徒就是完成这一获得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项目中的一股生力军。
张江洪自2002年开始从事芳烃装置的建设、生产已经有将近15年的时间了,这15年里他消化吸收了国外工艺的精髓,经严密的理论计算和实践论证,他在装置开工方法、调整产品质量、停工吹扫使用热氮汽提、异构化热高分改造等方面开创了行业先河,对装置的低温热的利用更是引领国产化芳烃成套技术节能降耗的方向。说起他的创新,他的徒弟们是乐此不疲。
张江洪的徒弟——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技能比武金牌得主祝飞雄表示,“我师傅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在困难面前他总能另辟蹊径,让我感触很深。那时候我们没有什么经验,国内也没有可以借鉴的先例,刚开始的时候我有点崇拜国外专利商,可我师父张江洪不是。2003年开工过程中,我师父否定了外国人PDEB制备的方案,用他的理论数据和已有案例与法国人争得面红耳赤,经过几轮的较量,我师傅的方案得到了法国人的认同,实际应用效果很好,既节省了费用,缩短了开工时间,还减少了废物排放,减轻了环境压力。这一方法后来也受到了法国人的青睐。”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转眼到了2006年夏天一个炎热的午后,身为技术主办的张江洪和当班班长祝飞雄去现场巡检,走到吸附塔下面的时候两人已经是汗流浃背了,祝飞雄想当然的按下了吸附塔旁边电梯的按钮,却被张江洪叫住了。
“你干什么?要坐电梯上去吗?”张江洪沉下脸问。
“天气太热了,塔又这么高,直接上去看看就行了。”祝飞雄不以为然地说。
“上去看看就行了?”张江洪生气的反问道。
“天气热,你难受,设备不难受吗?设备难受就会出故障,一出故障就会影响生产,甚至发生安全事故,你想过吗?直接坐电梯上,那这12层塔的中间10层发生了什么你知道吗?这样巡检完你回去坐得安稳吗?”
从那次巡检以后,祝飞雄巡检再也没有坐过一次电梯,芳烃联合装置的92名员工也再没有人坐电梯巡检了。因为他们都知道,张江洪从来不坐电梯巡检,他们也明白,想的细,做的实,心理才踏实。
将石油化工精细到底
当时间的指针指向2012年,镇海炼化的芳烃联合装置面临生产周期中的第一次大检修改造,4534个项目,6.58亿元投资,92天,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张江洪从环保的角度出发、创新性提出的吸附塔热氮气体置换法。
张江洪的徒弟王金龙回忆说:“我师父刚开始提出这个方案的时候,国内、国外的同行都不认同,因为他不仅仅要增加200万元的投资,增加3天的工期,而且还需要提前施工,以前从来没有人这么干过。但为了不产生污染,排放完全达标,我师傅认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坚持干好。那时候公司花658.7万元购买了454.8吨的除臭剂和钝化剂,花将近200万元增加了一根临时置换管线……”
“整个过程还是在质疑声中进行了,我师父那时候压力很大。”
“置换结束的时候,吸附塔打开了,在场的中石化总部和兄弟企业的专家一致认为镇海炼化的方法非常成功,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连法国专家吉拉德都竖起了大拇指,表示比他在法国遇到过的标准都要高。其实他们不知道,我师傅的这个方法还为公司减少了2000多吨的污水排放,比法国公司的方法还少用了12个小时呢。”
回忆起与师傅的点点滴滴,王金龙曾一度觉得这个师傅太“吹毛求疵”了……
那是2004年王金龙刚参加工作,恰巧碰上原始开工的历练,加上自己勤奋好学,8个月的摸爬滚打让这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觉得自己已经“天下无敌”了。张江洪发现这个苗头后,专门对他进行了考试。考流程王金龙当然没有问题,就在他沾沾自喜的时候,张江洪又问了:那条管线上有多少阀门?第二分支的阀门位置具体在哪里?那个阀门有多大多小?这条流程以前出过什么事情……
这一通追问让参加工作不到一年的王金龙万万没有想到搞生产要细到这种程度。
用常人的眼光看这难道是“细”的入魔了。可在石油化工人的眼里,再精细化,也不为过。
从大庆的黑土地,到镇海的海滩涂,从中国人自己的第一口油井,到芳烃成套技术国产化。这一切正是有许许多多的张江洪师徒们在不断地开拓创新,不止的精益求精,努力的转方式调结构,为提升企业竞争力而不懈奋斗,相信这一脉相承的血液定能促使民族工业屹立于世界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