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根本上打破 垄断行业“世袭制”?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特约评论员 李宏
近期,中央巡视组对中国工商银行进行巡视时指出,该行“近亲繁殖”现象突出。中国工商银行总行691名干部中,220名的配偶、子女共240人在系统内工作,竟占职工总数的30%。这还没把同学、远亲和各种社会关系等统计在内。真乃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消息一经披露,公众哗然。
垄断行业“世袭制”为什么总是不能打破?
国有五大行存在比较突出的“近亲繁殖”现象,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在以往银行的考试报名中,有一栏选项赫然注明:是否有亲属在X行。远亲近邻中如果有一人在银行体系中有话语权,报名入选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
如今国企垄断行业的“世袭制”,因其工作相对稳定、收入较高而被人诟病。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15年工商银行实现拨备前利润4502亿元,比上年增长7.6%,继续保持良好的盈利成长性。实现净利润2777亿元,比上年增长0.5%。在2016年《证券时报》“中国十大银行薪酬曝光”中,国有五大行职工的年平均薪酬已达22万元至28万元。这与一般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相比,显然属于“天价”薪酬。
除银行外,石油、电力和烟草系统等垄断行业,也都有不少内部人员的配偶、子女。辽宁省一家拥有职工超10万人的涉油大型国企,对职工子女的就业倾斜已存续多年。其实,“世袭制”现象又何止在垄断行业存在,在一些央企、国企里都比较突出。去年6月,中央巡视组对26家央企进行专项巡视,在报告巡视反馈情况时,提到多家央企被指在选人、用人方面存在“近亲繁殖”、“带病上岗”等问题。
在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各行各业难免有亲朋之间的推荐和帮衬,这本无可厚非。职工退休、退职,子女顶替参加工作,也曾是我国历史上一项行之有效的劳动就业制度。但改革开放前的子女接班顶替,只是作为一种补偿性、照顾性的福利政策,因其涉及面较窄,且有一定的合理性,并未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的确,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子女顶替制度对促进就业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问题的关键是,这种变相“世袭”早已不能适应当今市场竞争的需求,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之策。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国企就业岗位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对社会的贡献也悬殊不到几十倍。在高薪酬岗位大搞“世袭制”,不仅加剧了企业的内耗和扯皮,影响到国企竞争力的提升,更凸显了社会不公,严重挫伤了低收入岗位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了社会稳定。因此,垄断行业“世袭制”早当休矣。
有鉴于此,笔者建议:
其一,国企尤其是资源垄断性企业,必须取消国企高管的行政级别,打破“世袭制”。
要消除资源垄断性企业“世袭制”用工的土壤和条件。所有存在“世袭制”现象的国企负责人,应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后果承担责任,并切实加以改正。应该让国企真正成为市场化的企业,让高管真正成为职业经理人,以市场化的标准严格考核。今后,所有就业岗位都必须要面向社会,公平公正招考,确保就业公平。实行竞争上岗,不拘一格降人才,能者上,庸者让,使真正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实行业绩薪酬。
其二,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用工制度并加强监管。
国企“世袭制”之所以久未打破,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国企市场化程度不高,缺乏现代企业用工制度所致。只有推进现代企业化治理,明确市场化用工制度,限制国企领导的任意用工权,加强监管,使招聘岗位条件人人平等,企业才能任人唯才,真正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其三,媒体和公众也应加强对企业用工的监督。
媒体应发挥好舆论监督的职能,对存在“世袭制”现象的国企,发现一例,曝光一例,让“近亲繁殖”者无处藏身。同时,公众也应擦亮眼睛,积极举报国企的“近亲繁殖”行为,直到彻底解决问题为止。
总之,健全制度、从严监管和群众监督等多措并举之时,才是垄断企业“世袭制” 消亡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