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6版:信息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6版            信息产业
 

2016年5月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数据”帮助人工智能充满情怀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季辰

王利博制图

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科技产品,越来越受到国家层面的关注。4月27日,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的机器人“小曼”向习近平总书记问好:“我们早就期盼您的到来了,我也很高兴能加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来。”包括机器人在内的人工智能产品越来越受到创新创意企业的追捧,在这其中,大数据功不可没。

波动发展

企业真正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吗?与搜索引擎不同的是,人工智能产品往往需要理解人的需求,并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但这就是全部了吗?

“语音识别产品,很多人都在用,但它能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技术吗?不能!他只是人工智能实现的一个系统。因此,人工智能其实是人类的一种诉求。”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朱晓燕向《中国企业报》记者坦言,包括《西游记》在内的神话传说故事中,孙大圣的一根汗毛,可以实现的功能,有无数种想象。再比如机械玩具,通过精准的计算,把齿轮等零件组合起来,在朱晓燕看来,这种产品是人工智能最初的产品,没有计算机,同样也有人工智能。像这种人类制造的、可演绎的,可以说是人工智能的一种表现。

现如今,一提到人工智能,人们往往联想到的是机器人,或是语音助手,大家希望人工智能产品和人类长得一样、说的一样。就像当今机器人已荣登世界围棋第一高手的宝座一样,人类科学在不同阶段,人工智能技术表现出的是智能发展的趋势,但机器的“智能”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它成为了人工智能产品厂商的“风向标”。

从会翻跟头的机器狗,到会翻译语言的机器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类就已经很满足了,但是人们真的不用学外语了吗?有的人试着用成语来测试机器人,在那个年代,结果可想而知,公众便感叹“还是不行”,一片风光的人工智能马上陷入低谷,相关企业不得不转行,研发其他产品。

这样的历史反复,让人工智能的发展屡遭冷落。对此,朱晓燕笑称,2000年至2005年间,企业间流行着这样一句话:申请立项,你写什么都行,就别写人工智能。那时的企业认为,人工智能就是扔钱的,看不到丝毫回报。现在看来,人工智能实际上借助人类科学的力量,借助周边的力量,寻求长线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

“人工智能+”待挖

在互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一些企业管自己的模式叫“人工智能+”。包括苹果、三星等企业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发展成果的带动下,确实能够产生经济效应。但是还有很多企业面对底层不可计量的数据,依然搞不清方向,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怎样从“大”数据中获得我们想要的“大数据”。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品不同的是,它并非是科学家研发的,而是人类社会进步所积累的。”朱晓燕介绍,有研究表明,就算是处理之后的数据,其中有用的信息只有30%,在这当中,能够成知识的,也只有1%。

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成长起来的,要想实现“人工智能+”,首先要对现有的数据进行清洗、分析,把数据丢在那儿不管,而大谈“人工智能+”恐怕很难成就企业愿景,至少会浪费很多资源。

智慧生产、智能装配领域的机器人已被我们熟知,几十年的历史成就了超性能无人厂房等成熟的工业技术。在朱晓燕看来:“机器人正在穿马甲,现如今很多装配机器人的厂商都在向服务机器人转型,毕竟不同时代,机器人也在‘进化’。”

比如“服务型机器人”,就把“感知智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们常见的扫地机器人,它能够在爬坡中控制速度和力度,能在撞墙后改变方向。所谓“认知智能”就是将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统统让机器学会,使人工智能机器人能听懂你的话,回答你的疑问,理解你的需求,知道你想要什么。对此,朱晓燕认为:这个过程就是服务,和人进行交互实际上是认知的一部分。

嵌入人类经验

从某种程度上讲,服务型人工智能产品进行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信息服务。

在朱晓燕看来,人类的打电话、搜索等信息活动是一种针对信息的生物需求。跟搜索引擎有相通之处,人类在从事信息活动时,如果将人工智能融入搜索引擎,搜索效率会得到明显提高。Google正是借助全世界语义和知识,如今70%以上的问题是直接呈现答案的。

“这就意味着,根据用户特征定制信息服务,就是以人为本,是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方向之一。”朱晓燕介绍,我们通常用“大数据”来反映“小数据”,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必须在大数据之上关注小数据。虽然人工智能的数据基于某一大学科,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系统,因此需要隐藏、嵌入很多人类“不经意”的经验。人工智能要做的事,就是把这些“不经意”与“硬货”关联起来。

据统计,在五六年前人工智能起步时涉及19个领域的科学家,包括数学、心理学、控制论……只有在一起研究,才有资格讨论生物智能。由此可见,在分享经济、云计算不断深入的今天,人工智能厂商只有通过联盟、云平台等各种形式,才能获得相应的资源,打造适合自身市场定位的人工智能产品。

我们需要人工智能做什么?

对人类而言,这一问题既易于回答,又匪夷所思。“问答机器人”的出现,使人类和人工智能在诉求上更进一步。基于大数据时代的“人工智能+”,毫无疑问能促进企业取得巨大的进步,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但是,如果只是抓住“问答机器人”,而不开发大数据“金矿”,那么针对相关厂商开展的市场布局和本已存在的技术壁垒,仍然是一堵连机器人也翻不过去的墙。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