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名院士力推 中国炼化或成第三张“国家名片”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丁国明 蔡钱英
王利博制图 |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在提案中抛出一条重磅建议,我国先进的炼油化工技术与装备“走出去”条件成熟,应向国外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大力推介,将其打造成继高铁与核电之后的第三张“国家名片”。此番言论一出,支持声与质疑声不断。
《中国企业报》记者从石化行业相关人士处获悉,能源化工领域12名院士和5名专家已联名上书中央,希望能将中国炼化打造成为继高铁、核电之后的第三张“国家名片”。
如此不谋而合的建议,似乎印证了中国炼化确实已经具备与高铁、核电相媲美的成熟条件,从而可踏上成为第三张“国家名片”的辉煌之路。那么中国炼化的实力怎样呢?
缘何称为第三张名片?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名片”,比如说德国有啤酒和汽车,巴西有桑巴和足球,而我们国家对外的“国家名片”,有具有世界领先技术和价格优势的高铁以及中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那么曹湘洪院士所提的中国炼化到底有多少竞争力?
近年来,受国际油价影响,中国石油石化行业经营遭遇严重亏损。然而,石油炼化业务却取得了突出成绩,以中国石化为例,仅其炼化工程板块利润在2015年就实现了盈利33.18亿元。
当下,我国已成为世界石化工业大国,大部分石化产品产能位居世界前列。2014年,我国炼油能力达到7.5亿吨/年,约占全球总能力的15.6%,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位;生产乙烯能力2043万吨/年,约占全球总能力的13.1%,位居全球第二位;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产能合计占世界总产能的35%,均位居世界第一位。
而在石化工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科技人员坚持自主创新,石化技术水平不断提升。2015年,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的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截至目前,我国已掌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和部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炼油、乙烯、芳烃成套技术,有些技术及产品已出口到国外,拥有依靠自主技术建设千万吨级炼油厂、百万吨级乙烯装置和百万吨级芳烃装置的能力;我国石化装备制造企业已掌握炼油化工特种设备制造技术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为大型炼油、乙烯、芳烃等装置配套制造重大装备的能力。
“走出去”
不再是小米加步枪?
举例来说,中国石化最重要业务板块之一的中国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炼化工程”)的发展史就是中国炼化工业发展成长史最好的印证。中国炼化工程总经理闫少春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60年的行业经验和专业技术的持续创新使中国炼化工程已经成长为中国市场规模最大、工程能力最强、技术实力雄厚、人才优势明显的炼油、石油化工和新型煤化工工程企业。“我国炼油化工技术与装备完全具有‘走出去’的实力。”
我国的石油炼化发展起步比较早,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炼油工业逐步恢复,扩建了原有老厂,到1957年原油加工能力已达到50万吨。1960年以来,我国自力更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自主开发了流化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和炼油催化剂5个方面重大科技成果,被誉为炼油业的“五朵金花”。一直到1979年,围绕用好1亿吨原油,攻关形成了新型催化裂化、常压渣油催化裂化、连续重整、氢氟酸烷基化、相关催化剂、高档润滑油等重大技术,在当时来讲有力促进了炼油工业发展。2000年以来,实施油品质量升级,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从相当于欧Ⅰ标准到国Ⅴ标准,用十几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十年走过的油品升级之路。
发展到今日,适逢国家推行“一带一路”政策,能源领域合作又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具合作基础且合作前景广阔的领域。 (下转G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