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3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3版            评论
 

2016年4月2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禁止承诺“保本保息” 并未击中金融诈骗命门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丁是钉

如果有人向你借钱去做生意,并且告诉你如果赚得多就多给你一些利息;赚得少利息就少些;要是赔了钱就可能连本钱都不能全部还你,你还会借钱给他吗?

估计很少有人会去做这样的傻事。因为你既不知道他去做什么生意,也不知道他能不能赚钱,能赚多少钱;甚至不知道他赚了钱后会不会骗你说没赚或者说他赔了,赖掉你的账。

这就是一些互联网金融投资者可能面临的困境。2016年4月中旬,国家工商总局等十七个部委出台有关互联网金融广告的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该方案中提出,互联网金融平台不得对未来效果、收益做出保证性承诺,明示或暗示保本、无风险或者保收益。

不错,承诺保本和高收益的确是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的常用伎俩,“保本保息”几乎是所有线下理财销售人员的营销话术。无论是震惊全国的“E租宝”非法集资案,还是刚刚爆出的中晋系非法集资案,无不是以令人心动的收益诱骗投资人。而投资人也正是因为被所谓的高额回报所诱惑,才“放心”地把钱掏出来。

假使剖开现象看本质,就会发现“保本保息”只是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的表面特征,“诈骗”才是其背后的实质意图。

从法理上讲,金融机构关于“保本保息”的承诺,构成了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之间的合同要约,是投资者向投资机构索取回报和追究责任的依据。如果金融机构不向投资者做出相应承诺,也就意味着投资者在受到损失时,无法追究金融机构的责任。

向投资者支付相应的收益,是金融机构正常的商业行为,也是其融资活动能够实现的前提。投资收益其实是金融机构为使用资金而向投资者支付的价格和成本。正常情况下,金融机构愿意向投资者支付的回报,一定是小于其对外投资的收益。银行贷款利息高于存款利息,并通过赚取息差获利,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例证。

如果金融机构出现投资失误,导致在单一项目中的收益不足以“保本保息”,也应当是由金融机构为此买单,断没有让投资者买单的道理。因为投资者既无法了解内情,也无法控制过程中的风险。投资者之所以愿意放弃一部分收益,把钱交给金融机构去运营,就是基于对金融机构专业能力的信任。

互联网金融和线下理财领域连续爆出超百亿大案,并非是“保本保息”造的孽,而是监管缺失惹的祸。把板子打在“保本保息”上,并没有击中金融诈骗的命门。

银行系统可以说是监管最严密的金融机构,但近年来却连续发生“存款失踪”案。接连出现并发酵的银行票据案,更是显露出银行内部监管的巨大漏洞。农行北京分行39亿、中信银行9.69亿、天津银行7.86亿……银行的内部审查程序几乎是流于形式。除银行系统外,保险行业销售第三方理财成风,也暴露出监管缺失的问题。比如,在多名员工卷入“金赛银”案后,对于是否由公司授权,平安保险官方和其员工各执一词,导致数百名投资人到其办公楼下维权。

凡此种种,足以证明监管不到位才是金融市场乱象丛生的真正原因。

从“E租宝”和中晋系等案件中,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真正让众多投资人上当的并不只是“保本保息”的宣传,而是其前期高收益的“现实”。对于那些连本金都不打算偿还的金融机构来说,不承诺“保本保息”并不会对其“欺骗”行为构成致命的影响。其依然可以通过拆东墙补西墙方式,在前期营造高回报的假象,积累更多的“信用”,制造新的庞氏骗局。

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可以不承诺“保本保息”是基于三个前提的。

首先是监管机构处罚起来绝不手软,为投资者把好第一道关。其次是第三方评级机构以严谨、公证的评级,为投资者提供客观的投资“安全性”参考。这些评级机构与中国股市上的“黑嘴”和“大嘴”股评师有着本质的不同。第三是在发育完善的市场机制下,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一些品牌金融机构。投资者对这些机构有着更大的信任。

互联网金融和线下理财领域乱象丛生,表面上看是法规滞后、无法可依的问题,但实质上却是监管被动、有法不用的问题。

现在很多所谓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如果把其互联网的外衣一层层剥下,实际上完全可以找到相对应传统金融产品。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总是采取打擦边球的办法,把其产品归结为跨市场产品,借以逃避监管。而监管部门也缺乏对相应产品的研究和分析,不是认真界定产品的金融属性和法律关系,而是当做产品创新加以宽容。这是导致金融秩序混乱的重要根源。

既然“骗子”们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特点“行骗”,监管部门当然更要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便利加强监管。通过互联网金融统计监测和风险预警体系建设,监管部门甚至可以知悉每一笔交易,及时发现资金流向的异动,锁定并终止违规业务。同时,监管部门也可以借鉴传统金融业务的监管模式,提高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提高支付安全系数。

“保本保息”是当前市场条件下,金融机构增加信用和竞争力的有效方式。作为其对投资者的承诺,只要是双方真实意图的表达,并且没有损害第三方利益,就应当被法律所认可。真正能够兑现承诺,做到“保本保息”的金融机构,一定是优质的金融机构。如果有个别金融机构因“保本保息”而破产倒闭,也是其营利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不足的结果,责任怪不到“保本保息”头上。

“保本保息”既便于投资人选择产品,也有利于金融机构的优胜劣汰。监管部门所要做的不是禁止金融机构“保本保息”,而是要逼着其为吹过的牛负责。只有这样,才能逼出有竞争力的金融机构和负责任的金融机构。中国金融机构在国际竞争中的胜算才会更大。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