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供给侧改革 亟待破解三大动力困境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赵玲玲
王利博制图 |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提出坚持标准引领,建设制造强国,是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改善供给、扩大需求,促进产品产业迈向中高端。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被作为主线写入“十三五”发展纲要。“从化解过剩产能到处置僵尸企业,从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到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除了要摆脱‘速度情结’、消除‘换挡焦虑’外,最重要的是注重顶层设计的发动机建设。”国资问题专家李锦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只有内在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才可能有壮士断腕的勇气,以及讲大局、算大账、干实事的本领,才能让供给侧改革切实取得实效。”
以国企改革
促进供给侧改革
记者注意到,进入到元月下旬,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以及中央政治局会议接连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种种迹象表明供给侧这项改革已然开始进入到具体实施阶段。
供给侧改革领域的资深专家、原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当前我国经济仍面临严重的“供给约束”与“供给抑制”,“新常态”其“新”已在经济下行中明朗化,而其“常”则还未实现。实质性的追求是实现结构优化调整和增长质量提升,形成新发展阶段上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体系转型。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丽莎曾对《中国企业报》记者指出,供给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供给侧改革需要通过化解产能过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规模经济和技术创新等方面予以落实。
“国企改革和供给侧改革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供给侧改革的到来,将会极大程度地倒逼国企改革。”李锦称,“供给侧改革中去产能过程,特别是清理僵尸企业牵涉到大量产权交易。而国企改革则是要为供给侧改革和整个‘十三五’规划提供动力,提供改革红利。”
李锦进一步阐述道,我们说的国企改革是以产权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改革,2015年国企改革提出的投资经营公司、职工持股、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就包含在此范围内。而国企供给侧改革是以产业结构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此番国企改革由单纯的体制改革开始向产权体制与产业结构二重奏改革转变。国企改革如果停下来,供给侧改革也搞不下去。
让企业与市场
成改革主导力量
贾康指出,作为一个转轨中的发展中大国,追求“追赶-赶超”式后来居上的现代化,大思路定位必然是“守正出奇”,在充分尊重市场总体而言的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在政府职能方面有意识地把总量型需求管理与结构型供给管理相互紧密结合,特别是把理性的供给管理作为“十三五”及长时期内“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
对此,李锦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任何一项改革,只有针对时弊、破解难题,才会有动力。
“我国改革开放实施了30多年,改革的动力主要源于体制之内,体现出‘体制内改革’的基本特性。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供给侧改革面临着政府自我革命的动力、企业主体的动力、地方政府联动的动力等多重动力困境。”在李锦看来,“如何建立科学完备的动力机制,是决定供给侧改革能否进入实施阶段和成败与否的核心问题,也是当前供给侧改革的焦点问题。”
分析认为,国企改革那么多方案出来,而实质上推动力极为有限,是一个明摆的事实。深究原因,我们所缺的并不是方案,而是方案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尤其是在方案落地上形成合力。
对此,多位国资专家都对记者表示,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将“上层动力”转变成“中层动力”,将“政府动力”转变成“企业动力”,最终完成“政府主导型改革”转变为“市场主导型改革”, 让企业与市场成为改革的动力和主导力量。
“只有把原来掌握在政府手中的权力合理放给企业,让市场来进行调控,让市场活起来,企业才会主动增加供应。此外,还应将原来国资掌握的部分行业放给市场,让社会资本更多的涌入,如此才能促进国有经济乃至实体经济的更好发展,进而产生供给侧改革积极的‘社会动力结构’。”李锦称。
“总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已经到达一个非比寻常的关键时期和历史性考验关口,仅以短中期调控为眼界的需求管理已不能适应客观需要。”贾康建议,“应当及时、全面引入以‘固本培元’为主旨、以制度供给为核心、以改革为统领的新供给管理方略,针对中国经济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中西医结合’多管齐下,共收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