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9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9版            评论
 

2016年4月1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社保和公积金新政 意在让企业从减负到增效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莫开伟

【核心导读】

在当前实体经济尚不景气状态下,降低社保和公积金缴存比例,不仅能为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和提高经营效益,而且能缓解资金需求压力,能直接增加企业员工现金收入,让“优惠”出来的税费进一步涵养企业,增强企业和员工战胜困难的信心,推动中国企业全面复兴。

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6年5月1日起,2年内阶段性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费率和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为市场主体减负、增加职工现金收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超过20%的省份,将缴费比例降至20%;单位缴费比例为20%且2015年底基金累计结余可支付月数超过9个月的省份,可以阶段性降低至19%;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高于12%的一律予以规范调整。

再次下调社保和公积金缴存比例,不仅是我国企业的热切期盼,也是全社会共同呼声,国务院此举值得称赞。一方面,中央政府顶着当前老龄化加剧、社保供需矛盾加大的巨大社会压力,充分表现出了中央政府的胆略和魄力。另一方面,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曾表示,“五险一金”从总体上看还是有适当调整的空间,可以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权,阶段性地、适当地下调“五险一金”的缴存比例,让企业多减轻一点负担,让职工多拿一点现金。

在4月11日部分省(市)政府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再度强调支持各地在国家统一框架下,阶段性降低“五险一金”。

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新决定,为各地下调“五险一金”缴存比例提供了具体指导。显然,这次降低社保和公积金缓存比例,中央政府是在充分征求民意、权衡各种利弊情况下,打出的一张有分量的“经济牌”。

诚然,中央政府良苦用心也有其深刻背景。尽管近两年中央政府在扶持实体经济上,先后多次减轻小微企业纳税额度,出台各项金融优惠政策,打出了各种政策“组合拳”,累积已为企业减轻了上千亿元负担。但目前实体经济依然处在相当困难状态,企业经济效益下滑成为拖累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重要因素。由此,中央政府将“营改增”向全国推广实施,确定了“营改增”之后,税收“只减不增”总基调,都是着眼于实体企业减轻负担之目标,以更好激发企业活力。而这次社保和公积金新政,更是为减轻实体经济经营负担,做持续性强化。

通过多方观察,我们看到目前企业承担的社保和公积金压力确实过大,有进一步下调空间。按照目前标准,养老保险总费率为单位缴费20%、个人缴费8%,失业保险费率为2%,加上医疗保险、生育和工伤保险,与其他国家相比缴费比例明显偏高。此外,全国仅养老金累计节余就已达到3.4万多亿元,且部分处于睡眠状态。数额同样庞大的住房公积金,对其能否得到妥善管理和使用,也一直被质疑。从革除积弊角度出发,下调“五险一金”与推动养老制度改革同样重要,且对减轻企业负担、激发经济活力的作用也更直接。

尤其要看到,这次调低社保和公积金缴存比例,可为企业减负1000多亿元,加上全面“营改增”为企业减负5000多亿元,两项合计可为企业减轻经济负担逾6000亿元,这确实是巨大政策“红包”,可带来多重社会经济功效。

首先,在当前实体经济尚不景气状态下,降低社保和公积金缴存比例,不仅能为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和提高经营效益,而且在当前实体经济普遍融资难、融资贵现实中,更能缓解资金需求压力,并对降低整体融资成本起到间接作用。

其次,降低社保和公积金,能直接增加企业员工现金收入,且未来企业员工个人养老待遇也不会因此而降低,让企业和职工都能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更能增强企业员工凝聚力,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和向上活力,这对重振实体企业信心、战胜经济低迷困局能起到一定作用。

再次,在当前经济不景气、就业状况不乐观情况下,降低社保和公积金缴存比例,无异于“放水养鱼”,让税费进一步涵养企业,使大量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能保持正常开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社会就业人员,不仅对稳定社会经济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且更有利于稳定人心,增强企业和员工战胜困难的信心,推动中国企业全面复兴。

当然,任何一项政策出台,都需解决配套问题,化解与之相伴的一些矛盾。

目前再次降低社保和公积金缴存比例需注意三个问题:一要解决来自养老基金缺口对降低社保的制约,应加快国有资本注入养老基金的步伐,让国资入市养老金,而非让企业和个人支撑养老金。二要尽快拿出职工获得更多现金收入的办法。加快个人所得税制改革步伐,让员工收入有“实打实”的增加。三要在做好全国综合平衡,搞好养老基金余缺调剂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社保缴存比例降低力度,使社保费率与企业和员工期待尽量相符,以更多地减轻企业负担,更大地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