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1版:健康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1版            健康产业
 

2016年4月1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唯有制度性安排才能推动“精准医疗”大发展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石岩

中国的医疗系统,为精准医疗的到来做好准备了吗?

在对精准医疗进行话题采访时,记者了解到一个事实,在2013年前后部分医院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精准医学的普及时,得到的答复大多是“我们不需要”。由此可见,我们的精准医学无论是引入还是推广,群众基础之薄弱、市场意识之淡漠、技术准备之不足都是远远高出人们的预计,在这一背景下推广和实践精准医疗,其过程之复杂和形势之严峻可以想象。

首先是对这个领域的认知问题。依医学界的常识,任何技术只有研究好之后才能实践应用,医学的这一属性注定了精准医疗在推广中与人们的意识有“天然”矛盾。

一般认为,一项新医疗技术的成熟,有可能等上十多年的逐步实践,可中国的病人是十年后医治还是现在医治?对于医生来说,医好眼前的病人是最现实的、最紧迫的,这是医护工作者的责任。常识告诉他们,未经“十年研磨”的医学技术,是不能用来医治现存的患者,否则超越了历史的经验范围,也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持。以王鹤尧的话说,“这是一道难以跨越的坎。”

另外,中国目前的医保体系还没有涉及这一领域。有专家就分析指出,个别人因为不懂技术与治疗效果的因果关系,还以为基因检测是一种浪费钱的行为。这在客观上阻碍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国外一组数据可以说明,当患者用1000美金基因测序之后,可以节省上万的后期医治费用。而中国的医保体系还不愿意为此埋单,有一些医生用此手段加以诊断、治疗,而现行的医保体系,将之列为“额外”费用,这成为精准医学发展最大的政策障碍。

相比之下,美国现在已成立了专门的医疗集团,专门来推广这个制度。他们整合了200多个医学研究中心、医院、诊所、保险公司,使用基因测序和分析工具,为医生提供开具化疗处方的依据,以此支撑精准医疗落地。

通过中外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对待同一技术革新的中外差异。为此也有业内专家指出,中国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 除了包括医疗信息记录的互动、电子病历系统的共享、精准医学IT系统的升级等技术性动作,更重要的是需要医政单位、医疗行业、医保系统等相互配合,从政策上作出体制性安排。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