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5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5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6年4月1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陕西省国资委主任刘阳: 积极挖掘政策“含金量”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剑波

针对今年世界经济继续处于深度调整,整体复苏乏力,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仍然很多,国内经济面临多重矛盾挑战,下行压力仍在增大,部分行业效益大幅下滑。

面对提质增效工作的困难、挑战和艰巨的任务,陕西省国资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陕西省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相关部署和政策措施,制定出台了《关于切实做好2016年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工作的指导意见》。

近日,陕西省国资委主任刘阳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用好用活宏观政策,切实抓好政策落地,积极对接国家层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主动跟进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降本增效专项行动、制造业升级专项行动,用心用力挖掘国家和陕西省制定的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政策的“含金量”。

鼓励监管企业

开展个性化定制

“企业要发展,必须自己要会做到量身定衣”。刘阳说,我们要求企业千方百计开拓市场抓销售,支持企业依托丝博会、西洽会、跨采会、工业博览会、投资洽谈会等经贸活动平台和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渠道,精耕细作传统市场,积极拓展新市场,以销稳产、以销促产,确保延长石油集团汽柴油、陕煤化集团煤炭和钢铁、陕有色集团钼钛锌钒等金属、陕汽控股集团重卡、秦川机床集团机床工具等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

同时,鼓励企业盯准市场需求升级,积极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加快品质提升和供给创新,推动产品向精深、终端、品牌转变,以创新增加有效供给,扩大市场占有率。开展专业性产销对接,持续推进监管企业战略合作,大力推动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原材料、主导产品和服务之间协同合作,推动监管企业之间实现购销合作。

推广本土特色

加大监管力度

刘阳强调,积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鼓励有条件企业建设共享平台,做大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集群。围绕“互联网+”发展新型业态,推动互联网与制造、能源、农业、商贸、物流、金融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壮大新的支柱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推广陕鼓服务模式,发展研发设计、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引导服务企业围绕消费新需求增加有效供给,加大地方特色品牌推广力度,培育发展文化休闲、体育健身、医养结合等消费业态。

对于文化企业,刘阳告诉记者,要紧紧抓住陕西省扶持30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契机,和社会资本联手开发多元化文化产品、打造旅游精品景区与线路,着力打造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和自然山水等文化品牌,尽快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转型支撑点。同时要严格控制成本费用,组织开展“成本管控、效益否决”专项行动,健全完善成本管控责任制度和目标考核机制,严格控制在不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产能过剩行业和资不抵债企业进行投资,确保投资安全。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

拓展“海外陕西”空间

在刘阳看来,“一带一路”战略将会影响中国未来30年的格局,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陕西的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找准定位,发挥长处,实施海外“捞金”。同时,要积极主动参与“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建设,在推进能源、资源合作,以及建筑、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自身优势,扩大产业投资,建设一批有代表性的示范项目。

与此同时,“还要扩大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支持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建材水泥、现代农业等领域优势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刘阳表示,要推动“陕货”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开拓境外市场,尤其是中亚市场,拓展“海外陕西”发展空间。优化海外市场布局,积极参与境外合作园区建设,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淘汰“僵尸企业”

推动企业转型

谈及“僵尸企业”,刘阳告诉记者,要按照中央要求,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各集团公司要清查所属企业过剩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情况并制定处置工作方案,积极争取中央专项奖补资金,依据国家和陕西省有关政策,通过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的路径,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坚决淘汰“僵尸企业”、高污染企业、产能过剩领域无竞争力企业,妥善安置分流人员,促进企业提质增效。

就目前情况而言,刘阳表示,煤炭行业重点开发陕北和彬长煤矿,逐步关停渭北老矿区。石油行业按照产销平衡点生产,不再盲目扩大生产。钢铁行业重在减量提质增效,以资本为纽带,实施改制重组,完善产业链。有色、建材等产能过剩行业的优势企业,要创造条件“走出去”。在加大传统产业更新改造力度的同时,要支持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向中高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转变、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