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3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3版            产业公司
 

2016年4月1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二手车电商纷争再起 明争流量暗战模式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谢育辰

4月初,被资本烤红的二手车电商也掀起了闹剧。有报道称,优信二手车疑似与58同城合并,《中国企业报》记者第一时间致电优信二手车,相关工作人员回应,公司与58同城没有任何形式的接洽,不存在合并之说。

清明节过后,优信二手车正式起诉58同城侵权,针对58同城在其网站冒充“优信二手车”一事表示强烈愤慨,要求对方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截止到发稿前,58同城并没有发布官方回应。揭开这场闹剧的背后,实质是客户流量的争夺,优信二手车执行总裁彭惟廉认为,事件根源是由于两家公司的经营模式不同。

二手车电商大动作不断

“央视3·15晚会点名车易拍之后,外界以为火热的二手车电商会逐步降温,没想到最近主流的二手车电商反而大动作不断,甚至行业之间出现恶意竞争。”一位二手车电商CEO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

3月30日瓜子和人人车同天召开媒体发布会宣告完成融资,记者了解到瓜子完成2.045亿美元A轮融资,由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和光信资本领投;人人车正在进行1.5亿美元D轮融资 ,具体金额尚未最终确定,但腾讯仍在投资方名单之中。

而另外一家二手车电商优信二手车虽然没有发布融资动向,但是却陷入维权风波。优信二手车称,4月2日,58同城在未经优信授权的情况下,在其网站上建立了以优信二手车为名,且功能齐备的子网站。同时,在百度等搜索引擎中搜索“优信二手车”,排名靠前的是“58同城优信二手车”的链接。优信二手车称,这对优信二手车造成了流量损失,严重损害了优信二手车的商业荣誉。

流量争夺战加剧

细观此次优信二手车与58同城之间的利益纠葛,实质上是客户流量上的纷争。对于互联网行业而言,流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瓜子二手车直卖网CEO杨浩涌曾公开宣称,要在瓜子和二手车之间“画上等号”,就像携程之于旅游、百度之于搜索、淘宝之于购物那样。这同样也是其他二手车电商大佬不惜花费巨资打造的目的。

从优信二手车到瓜子二手车,再到人人二手车,2015年下半年三家联手在大中型城市中卷起了一阵二手车的广告风暴。其中,优信二手车用3000万元拍下了《中国好声音》“冠军之夜”最贵的广告位,号称“黄金60秒”。杜海涛、王宝强、胡军、孙红雷、朱亚文等众多明星将这场广告大战推上高潮。据悉,当晚优信二手车网站就因访客过于密集导致瘫痪。

今年,为了获取更多的用户流量,二手车电商广告大战愈演愈烈。人人车CEO李健称,今年公司将投入5亿元品牌广告费,是去年的3倍,支持二手车“纵横战略”的实施。此前其邀请知名演员黄渤拍摄广告,并在网络投放,其目的就是争夺宝贵的流量资源。

B2C还是C2C?

彭惟廉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58同城之所以会盗取优信二手车的用户流量,根源是由于两家公司的经营模式不同。“58同城不管是做房产、招聘,还是做二手车,其核心业务点是流量的贩卖,低价获取流量。他们的经营模式主要是打电话给经销商,让其同意在58同城优先登出他们的车源,而这些车源是未经认证和检测的,而优信二手车主要是做B2C,我们的核心优势在于检测”。

在二手车交易的商业模式上,要做B2C还是C2C,一直是58同城纠结的问题。做C2C是58同城最擅长的商业模式,因为它有生活服务的流量基础,每一个频道都有可能独立出来。此前,瓜子二手车甚至高呼直卖模式才是二手车电商的终极模式,真正实现了个人车主直接将车卖给个人买家,因去掉中间环节,缩短了交易链条,进而降低了交易成本,从根本上提升了二手车行业效率。

但是记者走访市场了解到,二手车交易的主要市场仍旧是以平台对个人为主,个人之间交易所占市场份额并不是太高。目前,以C2C模式来做二手车业务多是以布局为主,所有C2C模式的二手车项目都在短期内实现不了盈利。

同时,二手车交易更多地体现在车源以及相关的服务上,与B2C相比,C2C还远未达到。据优信二手车工作人员表示,去年一年优信二手车在此方面投入了数百万元,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不可否认,C2C模式更容易获得资本市场的偏爱,目前公司依靠偏传统的B2C经营模式已经开始正常盈利,随着公司经营能力的提升,如果准备与人人、优信和瓜子二手车巨头一决高低,那么也会考虑资本市场更偏爱的C2C模式。”一名二手车电商CEO对记者表示。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