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1版:现代物流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1版            现代物流
 

2016年4月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快行线全链条延伸 彰显冷链城配硬实力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宋笛

近日,商务部、国家发改委等六个部门共同发布了《全国电子商务物流发展专项规划(2016—2020年)》,在这份规划中将冷链运输的发展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冷链配送的重点领域。

在整个冷链配送的各个环节中,城市配送始终是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城市配送与大环境息息相关,有很多制约因素。”北京快行线食品物流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李安琪这样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

随着冷链消费市场的变动,冷链企业也在不断调试自己的业务形态,对于这一点快行线感受深刻,李安琪说,“我们正在围绕原有的供应商冷链、DC共享两个主要业务开展工作,同时向宅配、餐饮业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延伸。”

快行线的硬实力

城市配送可谓是整个冷链运输环节中最具挑战的一个环节,在城配之中,超商配送又因为其繁杂的交付环节和严格的验收标准成为了考验一个冷链企业硬实力的最佳选择。

商贸出身的快行线,始终在供应商物流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对于快行线而言,供应商物流虽然具有很大的难度,但却是证明一个冷链企业硬实力的最好证据,“如果你连供应商物流都能做的非常优秀,那么其他领域也可以都有能力做好。”

目前快行线已经在商超配送领域实现了共同配送,这一创新的举措有效地提高了配送的效率,降低了配送的成本,同时还减少了汽车废气的排放。

“比如你一家供应商要配送30个门店,每个商超的供应商有上百家,基本上每天要收300家的货,那如果我们把这个线路全部整合起来,所有供应商把货送到我们这里,然后我们把这些供应商的货集约起来,商超就变成了一天只用接我们一家的货了。”李安琪如是表示。

在商超配送的环节中,交付问题也是一个极大的难关,一个超市一次交付就可能是数百个品类,及时的配送和高效的交付在这个环节缺一不可。快行线的商贸基因在这一环节就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李安琪称,“因为我们有商贸的基因,我们就特别能理解商超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应对一些突发情况我们也更有经验。”

全链条业务延伸

伴随着电商的兴起和消费理念的转变,目前的冷链配送市场也出现了很多的改变,最大的改变来自于消费端冷链宅配需求的快速增长。

快行线公司很早就意识到了这种趋势的转变,2012年快行线董事长刘培军准确地预测到了冷链行业的趋势转变,并提出了“二段式冷链宅配”,开始了向B2C领域的迈进。

2013年,快行线与天猫开始合作,成功完成了天猫车厘子项目,150吨的美国优质车厘子在采摘后的第10天就被配送至国内7.5万消费者的家中。

李安琪告诉记者,“宅配需要完全不同的交付体验,对于各个环节也有着更高的要求,现在很多人都是在亏本做这一块,但是从我们的情况判断,这是一个很可以做的市场。”

在宅配以外,快行线还在沿着业务链条向供应链管理和金融领域进行探索。目前快行线正在尝试通过同城配送切入餐饮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我们设想了两种模式,一种是仓配一体化,由我们做分拣,还有一种是针对连锁型的餐饮,将中央厨房加工后成为半成品配送到门店。在切入配送后,沿着供应链向上下游扩展,可以做集中采购、加工包装等。”李安琪这样讲道。

围绕着供应商配送和商超配送中心共享两个主营业务,快行线意图打造一个全链条的生态环境,囊括了对于冷链配送有需求的大型超商、中小餐饮和终端消费者在内的需求场景,并尝试将资金流和货流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

高标准的新鲜城市配送

李安琪介绍称,“以北京为例,北京每年会发固定数量的通行证,但是企业的需求是在不断扩大的,而且交通方面对于货车能行驶的时间都有严格规定,这些对于城配企业都是很严格的。”

城市配送的难度很大程度上与整体的交通环境相关,在这一情况之下,除了积极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以外,提升自身的冷配效率才是重中之重。

快行线目前拥有上百辆标准的三温车,虽然以轻模式著称的快行线并不直接持有这些车辆,但是对于使用的车辆和司机都经过严格的培训和挑选,保证配送的效率和标准。

在快行线的车辆上都安装有即时的温度观测系统和GPS系统,通过这两个系统,快行线能随时掌握车辆的温度情况,判断司机有没有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配送和交货,同时还能通过路由系统实现二次装载,减少车辆空驶率,降低成本。

李安琪告诉记者,“我们目前提出了一个‘新鲜城市配送’的概念,这个‘新鲜’不仅意味着我们对配送速度时效性的要求,意味着我们共同配送的环保效果,更意味着我们严格把控冷链运输的各个环节,保障配送货物的品质。”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