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匠精神”打造大数据产业园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季辰
王利博制图 |
全国两会前后,我国一大批大数据产业园区纷纷落户。而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的“工匠精神”,使得人们对大数据产业园区的风起云涌,产生种种忧虑。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园区,如何能将“工匠精神”在大数据产业园区的建设、管理中展现?
“工匠精神”要求人们对产品的打造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这种精神不仅让企业家拥有十足的精神动力,更让产业园区和企业蕴含生生不息的活力。大数据产业园区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园区,“工匠精神”的注入,将从源头杜绝园区“懒散”的后遗症。盐城大数据产业园区有关负责人李志伟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强调:“园区打造要想实现‘工匠精神’必须从源头入手,按照领先国际的高标准来设计、建造。”
新产业起点就要高
大数据产业园应围绕“互联网+”的产业生态,结合大数据产业链涉及的硬件基础支撑、软件技术开发、大数据应用、大数据衍生产业、大数据交易这五个层面,进一步瞄准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等具有高附加值的业态,加快打造以数据清洗、数据应用、数据交易为主的中高端大数据链条进行发展。可以参考产城融合——这一现代产业园区4.0版的精品园区思路理念,建设形态现代、互联互通、配套完善、风格统一的现代化园区。
像大数据这样的新兴产业园区,怎么能不跟进时代发展的脚步呢?李志伟表示:“坚持环保发展,实现绿色快捷,打造低碳园区也是大数据产业园区建设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随着“十三五”规划的不断推进,各地大数据产业园区应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情况,将新能源技术注入正在规划、建设中的园区。李志伟告诉记者:“大数据产业园区中的数据中心是能耗大户,降低能耗既可以节约大量资金,更可为地方环境减少负担。园区可以通过引进中科院的‘蒸发冷却系统’,来享受更好的冷却效果,它仅仅采用风扇移动冷却的空气,告别了压缩机——这一机房空调系统的耗能大户。另外,全区推行的‘屋面节能光伏系统’使几乎所有建筑都享受到光伏供电。大家工作在里面,也感到十分惬意。”
新兴科技产业园区中,往往吸引着无数新一代“技术咖”,因此在“大数据”硬气的技术环境中,需要柔美的人文气息。因此工匠是不会忽略园区人文精神的。李志伟表示:“通过在大数据产业园中建立阅读沙龙、咖啡馆、创客空间等设施,可以形成非凡的凝聚力,使企业间产生更多交流,自然形成产业链结构。相比在会议室,人们面对面、读读稿,在咖啡馆中坐下来,喝两杯咖啡,这种商务洽谈更时髦。”创客空间是各种产业园区、小微企业、创客青睐的。“园区中应为新型小微企业开辟成长的土壤,可以为小微企业提供基金,为成果企业提供资金。因为互联网企业‘生下来’很容易,‘长大’往往就要付出难以想象的努力。”
人才是园区发展动力的源泉,同样也是现代化管理服务的一部分。“工匠”一般是和学者在一起的,而很多二三线城市还不太具备人才储备的空间,当企业缺少技术人员的时候,他们并不一定像在大城市那样,迅速找到。这往往就需要在人才吸引方面发力,园区通过引进包含人才实训的企业,可以使地方高校学生直接进入园区的培训中心实训,3—6个月后逐步进入企业实习,而后园区企业就可以对适合的人才直接聘用,避免了人才流失。留住人才需要的是像样的园区管理。李志伟表示:“大数据产业园区可以同科研机构合作,避免‘物业’、‘物管’式的粗犷方式,更加专业、精细,使所有来到大数据产业园区的人才,能够在工作、生活、交通、信息等各个方面有效连接。通过无线网全覆盖、园区一卡通、智能停车等措施,实现数字化管理的‘强磁场’。”
顶层设计成发展利剑
大数据产业园绝不缺少顶层设计。IBM 大中华区认知商业解决方案技术总经理刘咏梅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大数据公司在和地方政府探讨时,通常最关注省市区各级政府,在大数据产业中如何展望和发展。针对园区建设,他们通常关心,园区建立是集中某一产业链,还是都做?因此,无论是大数据企业、还是大数据园区,都应和政府保持一致。”大数据园区在各省市落户的定位也有所不同。“你会发现,有的城市是产业园、有的是科技园,还有的是创新园……你听他的名字,便可明确所能提供的服务,往往跟地区规划紧密相关。考虑自身的定位需求,大数据企业、园区希望决策层有想法、有前瞻性,还要有清晰的路径,让大数据服务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
大数据产业园不能只是技术规划,刘咏梅表示:“弄进无数的设备、构建先进的网络,最后搭个池子,就说是‘云’了?当然不行。拿数据中心来说,你的数据是什么类型,他们服务的受众是谁,服务卖得出去吗?是月租,还是一次付清?你面对的是中小企业吗?他们是不是应该有‘Software as a Service’等等,这一系列,都要囊括。”按照顶层规划,一步步地落实,大数据产业园区的建设和规划要蕴含商业模式。
“在研究园区商业模式时,就要考虑着眼于哪一方面,应该如何投入、如何运转,形成正常商业运作。但又不能所有的商业模式都做。”刘咏梅认为,园区的顶层设计专家应将“工匠精神”从国家各级政策、法规,到地区财政收入、来源、比例,自然风光、地理人文……都要研究透彻,与政府规划有出入时,更要细心修整。“国外的专家已经在留意中国的大数据产业了,他们通常选择某些城市,从规划到环境提供解决方案。大数据产业园往往是城市的创新和亮点,在此过程中,政府已经开始向国外的专家寻求解决方案。”刘咏梅感叹地说。园区的顶层设计不是技术问题,这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但如果没有商业模式,过了2—3年,这个园区也许就是个“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