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3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3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6年3月2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石化炼化工程 2015年实现盈利33.18亿元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蔡钱英

2015年对于石油石化行业来说,可谓是经营业绩惨淡的一年。大宗商品遭遇寒冬,国际油价一跌再跌。中宇资讯分析师王姣认为,市场缺乏强烈利好消息提振,且市场需求并无较大改善,短期来看,国内成品油市场或将延续稳中震荡调整走势。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石化虽然难逃业绩下跌,但该公司炼化业务板块却独领风骚,一枝独秀。

技术创新,

开拓节能新领域

据记者了解,中国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发布了2015年度业绩报告,截至2015年12月31日,该公司实现收入人民币454.98亿元,实现净利润人民币33.18亿元,实现基本每股盈利人民币0.75元。

据悉,中国石化炼化工程是中国石化炼化工程板块的唯一运营主体,业务范围主要包括:技术研发、技术咨询、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施工、项目管理、EPC总承包、施工总承包、投料试车等;业务覆盖炼油、石油化工、煤化工和储运等多个领域。

节能减排对于中国石化炼化工程而言是绕不过的话题。面对高污染、高消耗,中国石化炼化工程董事长章建华坦言,目前公司海内外推进的环保项目和业务都是依靠技术创新顺利拿下的。“在技术创新上投入多少,就能回报多少,目前协同效益已经初步显现。”

据章建华介绍,中国石化炼化工程积极顺应国家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方向,大力推动节能环保业务,积极向市场推广自有技术,同时与国内外知名技术专利商开展战略合作,向客户提供涵盖烟气脱硫脱硝、污水处理、污泥减量干化、土壤修复、CO2回收利用、低温余热发电等领域的整体解决方案。公司还积极参与中国石化“碧水蓝天”和“能效倍增”计划,探索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环保管理新的业务模式,为企业提供节能诊断和优化服务,进一步开拓环保和节能业务。

报告期内,中国石化炼化工程新签环保类业务合同额约为人民币11.24亿元,主要来自烟气脱硫脱硝和水处理项目,新签节能类业务合同额约为人民币2.13亿元,主要来自节能改造项目。另外,公司与国内外多个环保和节能技术专利商开展多层次的交流合作,打造和完善公司在环保和节能领域的技术链和服务链。公司通过与合作伙伴共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创新合作模式,共同推动试点项目。

深化改革,

探索转型升级

2016年不仅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更是国企改革的关键年。中国石化炼化工程按照“创建世界一流工程公司”的愿景和“一体化经营、集团化管控”发展模式全面推进企业的资源优化和改革重组。以专业化重组为突破口,启动了若干深化改革和资源优化工作,并加快推进中国石化重型起重运输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研发中心、沙特公司的重组改革工作,在报告期内取得较大进展,有效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公司综合竞争力。章建华向记者表示,今年公司将充分利用改革的政策环境,深入调研、系统思考,完善内部管理体系,坚持专业化、差异化改革方向,加快推进内部体制机制的转换,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在今年年初的央企负责人会议上,国资委原主任张毅曾强调指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是企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千方百计降低经营成本,要持续推进管理提升,要防范经营管理。对此,中国石化炼化工程多措并举,努力推进降本增效,实现转型升级。

2016年,公司将强化项目整体协调和横向沟通,充分发挥公司整体力量,加强项目执行过程的管控,提高项目执行效率,通过完善项目策划、执行、考核、总结等工作流程,加强项目履约能力;强化项目成本预算的编制工作和已完EPC项目的成本分析,落实成本管理责任,持续深化项目成本管理工作。进一步推进项目结算工作,加强项目执行的程控、进度确认及合同变更管理,推进项目及时结算。进一步规范分包管理,从项目执行过程安全、质量受控,提高公司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建设公司统一的分包管理体系,加强对分包商的管理。建立一体化的海外项目管理机制,加大资源调配和风险管控力度,提高海外项目盈利能力。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