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1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1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6年3月2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建材: 从跟跑者变领跑者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蔡钱英

“十三五”开局之年,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攻坚期。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水泥、玻璃等建材行业告别了高增长时代,进入了平台过渡期。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建材如何探索推进供给侧改革、实现去产能的转型升级之路呢?

国企改革核心在于机制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在2014年7月15日被国资委列入“双试点”企业,一是搞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二是落实董事会职权试点。

一年多时间以来,中国建材积极开展试点工作,两个试点方案都已通过国资委批准,公司正按照试点方案积极向前推进。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尤其在推进规范化的混合所有制方面,对旗下3家上市公司均加大了力度。

“以北新建材为例,公司过去‘一股独大’,除了国有股剩下的都是散户,但现在公司引入了非公资本的一些股东。这样既扩大了企业规模,增加了企业盈利,同时也使企业股东更加多元化,管理更加规范。”宋志平如是说。

同时,中国建材还加强了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中国建材的职业经理人来源主要包括三种:一种是国有企业转化的,还有一种是社会招聘的,第三种是混合所有制过程中引进来的所有者。公司正在推进整个职业经理人的制度建设,包括培训工作、考核工作等。公司制实际上核心理论是委托代理,在这个过程中,董事会的成立实际上只完成了委托代理的一半,还有一半便是职业经理人制度”。

在宋志平看来,如今中国的国有企业已经具备了若干“新”的特征。

首先,体制机制出现了较大变化,以中国建材为例,公司十年以前尝试董事会试点,成为《公司法》下的有限公司,成立了以外部董事为主的董事会。

其次,不少国企都进行了上市改造,目前整个国资委旗下的央企中,上市的资产占比能够达到80%。

再次,包括薪酬制度改革等在内的内部机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此外,从定位方面看,过去的国企往往无所不包,现在的国企则主要集中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大行业中。

宋志平认为,国企改革的核心在于机制。其一,需要所有者到位;其二,发挥企业家精神;其三,建立让企业利益、员工利益和管理层利益正相关的关系。“国企改革的核心是机制问题,改革归根到底是要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提高国有经济的竞争力”。

去产能非一日之功

宋志平表示,国企改革的核心是机制问题,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结构性”问题,一方面需要出台配套政策,同时也应该发挥核心大企业的带头作用,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提高行业集中度。

产能过剩非“一日之寒”,而破解产能过剩,亦非“一日之功。”

反思产能过剩,宋志平认为,在前几年“4万亿”高速扩张的时候,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没有处理好,像钢铁、水泥这些行业也进行了扩张。产能过剩带来“打价格战”,导致企业没有利润,长期下去会拖累银行,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发生。

解决产能过剩几乎已经成为从上至下的共识,但具体又该如何实施呢?

宋志平认为,现在的问题第一是配套政策,比如融资、利息、税收等渠道上是否能给联合重组的大企业以支持;第二是大企业带头、行业协会出手,共同采取措施。

“即使到今天,还有的地方要搞水泥厂。这首先是一个观念上的问题,应该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新的产业上去。”宋志平态度明确:落后产能必须淘汰;同时,不要再新建了,不能边淘汰边建。现在提的是“不新增”,其实应该是“不新建”,“新建”和“新增”一听道理是一样的,实际上不是,“新建”是不要再建厂了,“新增”是以淘汰的量搞等量置换、异地置换等等,很多的名堂实际是偷梁换柱,还是要建新的工厂。这两点把握住,再联合重组,增加集中度。

当今新一轮的技术革命迎面扑来,“互联网+”、“双创”和“中国制造2025”推动中国产业迈向中高端。宋志平称,改革开放30多年来,建材行业基本走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不断地在追赶别人。

“从全国范围看,今天的中国制造业正在从中端迈向中高端,但就建材行业而言,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要从中高端迈向高端。要从过去的跟跑者变成领跑者,跑在最前面,就必须考虑方向、思考更多问题。”新常态下,中国建材的转型之路是突围之路也是必由之路。雄关漫道,履冰而行,中国建材的转型还在路上。宋志平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建材行业要加快转型升级,在水泥、玻璃、新型建材、新型房屋、新能源材料方面做“领跑者”,技术、产品等都要站在世界一流,牢牢掌握制高点。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