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金融更好支持养老服务业?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莫翔宇
近日,为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央行、民政部、银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从《指导意见》确定的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重要意义、总体要求、建立多层次养老金融组织体系等八个具体内容看,既体现了中央政府“十三五”规划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总体战略意图,也是金融行业实现经营战略转型、向养老服务业全面进军的总动员令。
转变理念,金融业与养老服务业良性互动
从现实看,《指导意见》还只是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理论层面的东西,如果不能根据具体内容制定切实可行方案,找不准行动切入点,则《指导意见》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法使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取得实效,更无法实现金融业与养老服务业良性互动。因此,金融部门只有落实理念转变、夯实机构布局、充实管理团队、做实金融产品,支持养老服务业才能别开生面。
转变理念就是要求金融业全体从业人员要把经营管理注意力真正转移到支持养老服务业上来,它是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精准“指南针”。近几年,中央政府虽出台了支持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相关政策决策,但金融业行动缓慢,既有对养老服务业信心不足导致对养老服务业发展方向把握不准的困惑,更有怕担风险的迟滞,如今银行业投放多少贷款尚是个未知数,在百度上仅能查出中国工商银行截至2014年三季度末,对国内健康和养老服务产业的贷款余额已达377亿元等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养老服务业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而此次《指导意见》指明了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重要意义及总体要求,金融业有了支持养老服务业总体“行为准则”,应以此为契机,把支持养老服务业当成经营转型和实现经营盈利重要途径,养老金融服务才能生根开花,长成“参天大树”。
调整布局,打通养老服务业“神经中枢”
夯实机构布局就是要求金融业对现有机构服务网点及其服务功能重新进行定位和调整,把为养老服务业提供方便、快捷、高效金融服务作为金融机构布局的核心原则,它是支持养老服务业的灵敏“神经中枢”。据相关资料,目前我国金融业在机构网点布局上主要围绕大型信贷客户、高增值商业人群做文章,90%以上机构集中在大中城市,中小城市尤其农村金融组织机构供给严重不足;各金融机构还缺乏从事养老服务业专职机构,养老保险机构寥寥无几,大部分业务仍由原来相关或类似管理部门经营,制约了养老金融服务业与时俱进。而此次《指导意见》要求金融业建立多层次养老金融组织体系,金融业应根据养老服务产业经营规模分散、以民营组织居多等特点,大胆推出独具特色、灵活高效的金融服务组织机构或专营机构,开拓切合养老实际的养老金融服务业务,推出灵活养老服务业金融模式,从根本上打破现有呆板僵化的金融组织结构及服务模式,满足养老服务业多层次金融需求。
组建团队,加大金融业在养老服务业的力量配备
充实管理团队就是要求金融业面对养老服务业这一新兴产业领域的特点及要求,合理调配管理人员,组建专业管理团队,它是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及时“助燃剂”。据相关资料,目前我国金融业在养老服务业方面力量配备不足,仅占全部员工比例不到5%,尤其高精尖管理人才更是缺乏,与发展养老服务业个性化、多样化服务需求严重脱节。而此次《指导意见》要求组建更灵活、高效的养老金融服务业专业团队,实质是对现有金融机构综合素质和人员调配提出了更高要求。金融业应针对养老服务业新领域大胆进行金融制度、信贷营运、风险防控等方面规划设计,组建专门经营团队,通过对现有员工进行培训及向外招聘引进高精尖管理人才,提升整体专业化水平,为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增添动力。
做实产品,满足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
做实金融产品就是针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实际需求开发出新的金融服务品种,满足养老服务多层次金融服务需求,它是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有效“对接器”。由于我国养老服务业尚处起步阶段,养老金融服务业产品开发严重不足,且养老金融产品无论数量还是品质,都无法适应现代养老服务业发展需求。
据相关资料,我国在养老服务业方面仅有商业养老保险、养老储蓄、养老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信托、养老基金等寥寥数种服务方式或产品;到目前为止,除了少数医疗健康业之外,国内尚没有一家养老服务业上市。这与中国老年人口大国巨大养老服务需求现状严重脱节。此次《指导意见》要求金融业开发针对养老服务业的特色信贷产品和保险产品,金融业应顺应时代要求,打造养老金融服务新载体,大胆创新,在贷款期限、贷款品种、贷款方式上打破现有固定模式,推出灵活多样、富有特色的养老金融服务产品,满足多元化养老金融服务需求。同时,降低上市门槛,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养老服务企业到中小板、创业板上市融资,允许养老服务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非金融企业债务等融资工具,有效破解养老服务业融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