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8版:文创·旅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8版            文创·旅游
 

2016年3月1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传统文化滋养现代企业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董菁 本报记者 鲁扬

记者眼前的耿净,始终面带微笑,亲切而平和。身为中国文化产业联盟副主席和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理事长,耿净每天十分忙碌,用她自己的话说,保护文化遗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慢慢等待的事,要抓紧分分秒秒,持续不断地进行。

保护和发扬中国文化遗产是耿净的爱好与责任。对于为什么要投身于祖国文化遗产的保护?耿净的回答只有四个字:热爱生活。

“一个乐观生活的人、一个感恩的人,才能理解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这是我从祖辈的言行中感受到的。”耿净说。耿净出身于一个优秀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庭,外祖父正是原国务院副总理耿飚。

对于中国企业怎样在“十三五”阶段建强文化概念?耿净认为,应当把帮助中国企业形成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企业文化当成重点。

由于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是享有海内外募资资格的公募基金会,在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深深感觉到中国企业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许多认识存在偏差,盲目套用西方的企业文化理论,互相抄袭的现象非常普遍,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却被忽略了,没有吸收和利用,这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中国文化产业联盟是由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与《中国企业报》集团携手成立的,作为全国范围内致力于文化产业企业的一个聚合平台,凝聚了多方面社会资源和企业资源,联盟将依托平台资源优势,带动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文化产业建设,有效配置社会和文化资源,加大文化产业的传播与发展力度。另外,联盟将呼吁中国企业家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及责任,募集海内外资金修缮和保护中国文化、历史遗产,协助、配合政府调动企业力量,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

“除了物质类遗产,企业有责任参与非物质类文化遗产保护。”耿净举例说,一些少数民族语言,虽然没有文字,但通过对民谣和歌舞的影像留存,然后放进数字博物馆,供我们的后代去研究,这是非常现实和紧迫的工作。

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一枝独秀,但这更多地体现在经济领域,我们的精神家园如何建设呢?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有责任对中国文化遗产的整理分类工作尽绵薄之力,未来将这些文化遗产精华转化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上去,为深化改革服务。中国企业既要成为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也应该是传承者和受益者。

回顾改革开放初期,许多民营企业受益于改革政策而获得自己的第一桶金,历经30多年,企业如何回馈社会?是企业家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企业家们热心于公益事业,这无可厚非,但究竟怎样做才是精准的公益投入呢?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应该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公益事业。

“十三五”期间,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携手中国文化产业联盟将立志于唤醒工作:唤醒每个人心里善良的种子,唤醒企业家内心民族文化自豪的种子。积极助力中国企业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修缮和保护中国文化遗产。企业有资金但缺少精准的公益服务,而基金会和联盟可以组织专家考察濒危文化遗产,制定相应保护方案,并予以有效的保护措施。

企业与基金会的结合,可以配合有关部门通过研究、调查制定出各种不同文化遗产的保护标准,以试推行的方式将调整、修正的资料提供给政府作为该类规范标准的参考。

作为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的理事长,耿净也深深感受到:中国文化遗产遍及祖国大地,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单靠基金会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政府的支持、全社会的关注、企业大量人、财、物力的投入是保护现有文化遗产的迫切之需。只有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行为,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让大家从被动到主动,从意识到行为,将保护文化遗产当做每个中国人必须的事业,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在现实中才能永不褪色。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