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1版:中国企业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1版            中国企业评论
 

2016年3月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业创新为啥挤上互联网的独木桥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丁是钉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原本是应该“四面开花”,但想不到,大家都挤上了互联网的“独木桥”。

并非所有人都是冲着“互联网+”的大旗而来。“缺钱”的无奈,才是创业创新者们涌入互联网的真实原因。APP等各种软件的研发也许有一张桌子、一台电脑就可以开始;而工业领域的发明创造,不是单纯靠“想象”能够实现的,必须依赖特定的条件和反复的试验。非但购买试验设备和创造试验条件的初始成本,不是一般民间创业力量所能够承担的;单是漫长的发明试验过程及其巨大的消耗,就会让创业创新者望而却步。

尽管现在全国有无数的科技孵化器,但大部分都异化为出租办公场所。基本上没有哪一家,能够提供工业研发所需要的设备和条件。事实上,那些高精尖的科研设备,都被少数机构和个人所垄断。即使是体制内的科研人员,也大部分无缘使用甚至是接触到这些昂贵的设备和器材。

把出租车行业的“滴滴”和“快的”模式,移植引入到科研设备领域,可以让试验设备和实验室的“数量”瞬间倍增。既然私家车可以利用空闲时间进行运营,那么借助“共享经济”模式,同样也可以通过卖出“闲置时间”的方式,实现对稀缺设备的优化配置。

科研部门可以依据购置成本、寿命周期等因素,对试验设备按使用时间进行定价。然后,有条件地向具备相应操作水平和能力的机构或人员有偿开放。这样一来,不但能够提高科研设施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创造更大的价值,社会上创业创新力量缺设备少条件的难题也解决了。并且,试验设备和实验室“出租”本身,也是一个很有想象空间的创业机会。

把科研经费换个花法,变“发钱”为“发科研机会”,就可以更多地孵化民间创意。当前中国科技创新中的突出问题,不是科研经费少的问题,而是如何保证科研经费真正用在科研上。现行的科研经费分配机制,不仅造成了宝贵资源的财富的浪费,也毁了一些“见钱眼开”的科学家。甚至还滋生了“补贴掮客”,形成了一条龙的“骗补”利益链条。因此,要改变以往以“发钱”为主模式,创造以“发机会”为主的新模式,为“双创”在制造业领域发力,创造物质基础和条件。

具体做法是:集中部分科研经费和各种创新补贴,在高端制造业和高端科研人员比较集中的城市,建设国家公共实验室。再根据不同单位和项目的具体需要,以及其创新水平和创新成果的大小,量化分配使用档次和使用时间。使用科研设备可不是玩电子游戏,不是真正需要的、或者没能力操作的,自然没办法来凑热闹。同时,没有了“真金白银”的补贴诱惑,造假“骗补”也就失去了空间和市场。

在猴年春节之前,深圳一家名为“地库”的孵化器倒闭了。这意味着,类商业地产模式的孵化器,已经开始被市场所遗弃。民间的创新创业需要的不仅仅是税收减免,更不是简单的办公场地,而是更需要科技研发条件、环境和氛围。只有拥有高端科研设备的“公共实验室”,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孵化器”。而这种“孵化器”的建设,更需要国家力量。

科技发明和创新成果会在哪里出现,是影响未来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在能够看得到的未来,制造业都将是中国经济的基础和命脉。在制造业相关方向上的科技发明和创新,是提升“中国制造”全球竞争力的主导因素。

美国的民间创业创新,不但诞生了苹果、谷歌等高科技企业,而且出现了无人驾驶汽车、可回收火箭等可以影响人类未来的重大发明。中国的真正超越,不应当是GDP(国内生产总值)超越,而必须是科技和文明的超越。国家的钱怎么花,怎么才能实现对创业创新的支撑,是个大学问。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