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联盟应运而生
多元文化平台打造新型产业智库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董菁 本报记者 鲁扬
今年初,由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中国企业报》联合创立的“中国文化产业联盟”在京成立。中国文化产业联盟(下称联盟)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趋势下应运而生,作为全国范围内致力于文化产业的企业一个聚合的平台,凝聚了多方面社会资源和企业资源。
在组织筹建联盟的前期过程中,作为联盟会长单位的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做了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并组织专门力量,在会长耿莹、理事长耿净的带领下,协同《中国企业报》对全国文化类企业发展进行了深入调研与分析,充分汇聚文化产业界及相关媒体资源,使之一成立就站在高起点上。
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灵魂,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的新型形态,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特殊意义。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发展文化产业对于增强文化活力,推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产业已上升到国家的战略产业层面。
中国文化产业联盟以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会长耿莹为名誉主席,《中国企业报》社长吴昀国为主席,基金会理事长耿净为副主席,蔡宝光为常务副主席,董菁为秘书长,德央为执行秘书长。
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组织,2007年在中国民政部登记注册,是具备在海内外募集资金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文化部为业务主管机关。基金会成立以来,开展了大量的国际文化交流、华夏文化“走出去”等工作,起到了“民间外交”、“民间大使”的作用。
中国文化产业联盟正依托共建单位平台资源优势,带动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加大文化产业的传播与发展力度。今年作为联盟开局之年,将在文化交流、文化开发、文化金融、文化遗产保护等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包括继续开展足迹已遍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东方之韵”系列活动、建立“南海文化专项基金”等多方面事宜。
作为一个优秀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后代,国务院原副总理耿飚之女,耿莹谈到文化事业深情地说:“我常自比‘小灯泡’,借喻照亮中国孩子回家的路,中国文化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所以我们在唤醒国人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方面做了很多努力。”耿莹在古稀之年仍为保护文化遗产四处奔波,呼吁各方力量同心协力,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是当代真正有社会责任感和文化担当的文化巨匠。
在近10年来的工作中,中国华夏遗产基金会(下称基金会)取到了大量成绩与社会认可:先后成立了9只文化专项基金——包括少数民族文化专项基金、中医药文化专项基金、古籍文化专项基金、唐卡文化专项基金等;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达成战略合作伙伴,为多个项目进行捐款资助;与境外基金会(如巴基斯坦贝娜齐尔基金会)签约,为国际公益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建党90周年时举办红色主题艺术展览和活动等。
近两年,基金会也在各领域做出了大量工作,不胜枚举:
2014年9月,为庆祝中美建交35周年,在美国加州洛杉矶举办了“东方之韵——华夏文化美国行”文化交流活动。带去了中国传统美术精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品、西夏石窟壁画作品(甘肃省瓜州县的东千佛洞石窟群抢救性临摹)等;
2015年,为贯彻党中央的“精准扶贫”理念,将扶贫工作做到有针对性、精确细致,基金会为甘肃省庆城县牵线搭桥,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结对“联姻”,让庆城32万群众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医,真正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这一难题;
2015年12月,基金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的“纸张保护:东亚纸张保护方法与纸张制造传统”项目在宁波天一阁博物馆举办了成果发布会和展览,国家文物局、中、日、韩、蒙古、朝鲜东亚五国代表出席了会议。
如今,对于中国文化产业联盟,耿莹给予了更大的期待:希望基金会与媒体平台的结合,不仅能够进一步为“走出去”提供一个宣传平台,也能够为各种文化产业的“落地生根”提供一种持久的活力,为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抱团努力,让东方之韵成为世界文化大家庭中的奇葩。
中国文化产业联盟将广开大门持续吸纳全国各地优秀的文化产业企业和机构,为联盟成员单位提供——政府资源与政策支持、产业项目资源对接、文化金融服务、文化产业私募基金与信托计划、会议展览活动策划执行、媒体宣传与公关、艺术品投资、慈善公益捐助等全方位的资源对接和深度服务,打造文化领域黄金合作共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