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8版:节能环保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8版            节能环保
 

2016年3月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环保产业之困:核心技术价高难推广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汪晓东

环保部正在加快制定“十三五”规划,规划将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大气、水、土三大环境战役将推进实施。按照计划,该规划有望在今年3月上报国务院。

这意味着未来5年环保的发展方向和投资重点将上升至国家战略角度,成为政府重点投资领域。事实上,未来环保产业年增速将超20%,行业蛋糕有望升值至17万亿元。这亦为中国环保企业的发展带来无限美景与挑战。

环保领域的污染治理

催生千亿产业

2月4日,环保部向媒体通报,2015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呈转好趋势,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76.7%,7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占21.6%。但京津冀区域环境空气PM2.5浓度仍超标较重。

近年来,我国在保护和治理环境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去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在治理雾霾等环境污染方面“取得的成效和人们的期待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大气污染和环境空气质量问题根源在于能源利用过程中污染物排放量的控制。现阶段大环境治理力度面临诸多考验。”北京恒通绿建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波认为,根据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和全球绿色低碳发展趋势,未来向低碳能源转型和温室气体减排已是大势所趋。

“‘十二五’以来,我国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公共财政的节能环保支出从2011年的2641亿元增至2014年的3816亿元。”宋波告诉记者。

由此可见,在环保行业大前景下的企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与挑战。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与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徐华清认为,碳排放涉及经济、政策、就业等多个方面,短时间内无法获得有效解决,所以在室外环境恶劣时,室内空气的健康就尤为重要,他觉得节能加环保,完全有可能成为未来的支柱产业。

“与国外节能建筑相比,建筑节能相当大的比重来自室内通风、采暖、空调的节能,这就要求室内空气环境改善必须完全遵循当今社会追求的低碳、节能、环保、生态理念,综合解决室内的空气品质及温湿度问题,同时利用物联网技术可远程操控,给用户带来健康、舒适、节能的居家环境,但要达到这样的综合效果,这一切的核心仍然是技术。”宋波坦陈。

环保业亟待技术升级

近年来,我国环境治理力度在全球前所未有,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效明显,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这种改善的速度、幅度与公众预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距离质量标准要求、国际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差距。

“科技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只有掌握关键领先技术,才能更好地抢占市场先机,树立行业地位。”宋波认为。

在宋波看来,中国有130亿平方的建筑,每年新增20亿平方米。目前99%是不节能的。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24%来自于建筑住宅,而且每年以2%的速度递增。

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据国家权威部门数字统计,2020年中国向世界承诺的碳减排任务将有45%从节能住宅中产生。

“这就要求生态环境系统必须完全遵循当今社会追求的低碳、节能、环保理念,综合解决室内的空气品质及温湿度控制,并可远程操控,既能给用户带来健康、舒适、节能的居家环境,又能分户式的操控及一键离家模式,但要达到这样的节能效果,企业的核心仍然是技术。宋波坦陈。

北京恒通绿建的国安瑞室内生态环境较常规空调节能30%以上。“被动楼”与普通节能建筑相比可有效降低能耗90%。这类环保技术,以后要大范围推向社会,让更多的居民受益,才能体现这类节能环保、生态绿色技术的价值。

国安瑞室内生态环境系统的核心技术在于分户式及远程操控,在行业里具有领先优势。技术节能方面:应用直流无刷变频风机技术及变频压缩机技术,提高综合能率;夏季采用17℃高温冷水降温、冬季采用35℃低温热水供暖,机组效率更高。行为节能方面:按户计量、分室调温、自动控制、远程操控一键启动离家模式,杜绝设备空转带来的能源消耗。企业大力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与著名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共获得各种新产品领域专利、软件著作权几十余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

但宋波亦坦承,现阶段遇到的问题是实施成本较高,价格对于普通消费者比较难接受,不容易展开市场推广。

“如果政府办公大楼及一些公共建筑项目可以率先纳入政府采购,并可在民用方面提供相应的政策补贴,类似于节能家电补贴一类,将会极大地推动环境健康产业快速蓬勃发展。”他告诉记者。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