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3版:金融·资本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3版            金融·资本
 

2016年3月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限售股解禁大潮凶猛 机构投资者承压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特约记者 冯锦浩

经历过2015年惊心动魄的大幅震荡之后,2016年春节过后股市有所回暖。但3月份将迎来大规模的限售股解禁,这也给市场的继续上涨带来了一定压力。2月25日上证指数一度下跌超过6%,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市场对未来压力的担心。

3月市场迎解禁高峰

证监会在去年7月8日出台了“大股东减持禁令”,虽然对当时股市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把解禁压力集中移至2016年初。

数据显示,仅仅3月份,合计限售股解禁市值为1981.39亿元,将比2月份增加52.49%。

有市场人士向记者表示,近期在外围股票市场普遍表现不佳、国内PMI数据低于预期、商品房巨量库存待消化、多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等不利消息的影响下,市场上涨遇到的阻力就比较大,如果再遭到解禁高峰的冲击,大盘指数的走势的确不容乐观。

一般来说,限售股解禁后投资者会有一定的担忧,限售股流通后可能会出现争相套现的现象。但也有例外的情况,比如民生银行解禁额度达到100亿元以上,解禁日之后该股在前期累计了较大升幅的情况下,依然维持强势,没有减持、争相套现的情况出现。

资深市场分析人士马骏告诉记者,解禁限售股的确可能会对股价造成影响,是否会成为股价下跌的“罪魁祸首”也要分情况来看。

马骏对记者分析:首先是看市场的整体环境,如果是处于牛市行情中,那么限售股的解禁影响并不会很大;如果是熊市或者是牛市向熊市的转换时期,这时候限售股解禁可能就会成为下跌的导火索。除此之外还要看具体公司股票的价值,如果投资者普遍看好这家公司的前景,那么抛售、套现的现象就不会出现,甚至还会惜售、持有,这一切都取决于根本的利益取向。

其次要看解禁的股东对象是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还是其他股东,不同类型的股东对股票的负责任程度也不同。如果上市公司的类型是属处于行业垄断地位、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上市公司,这类股东不会轻易套现。

总体来说,现在环境下限售股的大规模解禁的确会对市场信心造成不利影响,但具体的股票需要看上市公司具体情况,不能股票下跌就归咎于大、小非解禁和大盘环境。

上市公司与机构投资者的忧虑

谈到当前股票市场面临解禁高峰的影响,马骏告诉记者,不少上市企业大股东与机构对自己持有公司股票是看好的,也相信未来公司发展能够给他们的投资带来回报。但是从去年股市大跌之后,一些上市公司大股东担心市场的整体冲击会影响到自己的股票价格,于是会跟风式卖出,进一步导致了市场不稳定。

曾参与新三板上市公司上市参股投资的曹先生告诉记者,他们看好入股企业的未来发展,但是股市的波动往往“泥沙俱下,伤及无辜”。从过去的投资经历来看,上市公司的股价很难摆脱市场环境的影响,如果后期出现诸如解禁导致的市场整体下跌,他们也不排除抛出自己手中股票“避难”。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即便是对上市公司进行长线投资的大股东,也对市场整体氛围的多空变化保持着警惕,生怕“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而正是这种心态,在市场出现风吹草动的时候导致了“踩踏”现象不断上演。

一些基金机构对此也有担心,作为投资机构,中远期投资是其最主要的投资方式,而且短期很难调整仓位。虽然可以通过个股的选择来规避一些风险,但限售股的解禁一旦形成“连锁效应”,他们股票池中的股票可能也会受到影响,投资收益可能面临较大回撤。

马骏告诉记者,国内市场对冲工具不足是造成风险隐患难以化解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对冲工具不完备的市场里,要么就是持有的股票看涨,一旦形势不对大家蜂拥卖出股票又进一步导致了悲观情绪的蔓延。

记者了解到,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对冲工具股指期货在去年股灾后遭遇了限仓和大幅提高手续费等“扼杀”式控制,套期保值与对冲风险功能已经是名存实亡。

一位不愿具名的私募公司基金经理告诉记者,在限售股解禁的压力之下,尽管一些投资者与机构看好选中的上市公司,但还是担心市场整体下跌影响到自己所持有的股票。市场对风险对冲工具的需求是比较大的,通过衍生工具可以对冲整体风险,同时又可以发现个股价值。但是目前国内的一些管理政策明显不对路,在去年股灾后限制了衍生品的风险管理的功能,就像熔断机制一样,人为地干预市场正常行为对股市发展未必有利。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