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6版:“十三五”·改变·产业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6版            “十三五”·改变·产业观察
 

2016年3月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企改革进行时: 大力度攻坚战启幕

相关企业开始探索资本投资、混合所有制以及员工持股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玮英

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6年五大工作任务,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再次强调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贺禹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力度非常大,“今明两年将是国企改革的重点之年。”

国企改革到了攻坚时期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今明两年,要以改革促发展,坚决打好国有企业提质增效攻坚战。

作为央企老总,贺禹对近年来的国有企业改革深有感触。“国企改革力度已经越来越大,今明两年国企改革力度还会加大。”他表示,从之前的重组情况来看,未来这种力度还会更大,主要是为了减少内耗,提高企业的效率。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围绕解决重点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但是,对于很多企业而言,目前创新都不够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小康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讲道。他认为,“十三五”时期,将给企业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

在国资专家李锦看来,供给侧改革的主体是企业,而企业又是以国有企业为重点。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结构调整,要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股权多元化改革,开展落实企业董事会职权、市场化选聘经营者、职业经理人制度、混合所有制、员工持股等试点。深化企业用人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与市场化选任方式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者薪酬制度。加快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赋予地方更多国有企业改革自主权。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让国有企业瘦身健体,增强核心竞争力。

事实上,很多企业早已行动起来。贺禹告诉记者,国家对央企进行了统筹安排,作为企业,内部也在做相应的调整。比如,国家提出未来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方向,目前中广核内部就已经开始,集团本部注重资本投资,同时把业务下沉。也就是说,资本投资放在集团,集团投资什么,下面做什么,把这些都界定清楚。

全国政协委员、一汽集团副总工程师兼海外事业管理部部长李维斗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国家乃至国资委都在做顶层设计,企业也在进行有益探索和尝试,像混合所有制建设、职工持股等。

落实尚存困难

“目前,中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发展时期,短期内不会有所改变,包括三期叠加等因素,在目前情况下国家已经开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王小康告诉记者,“企业过去在这方面适应不够。现在去产能化,庞大的产能是几十年来高速发展过程中依托庞大的劳动力人口资源、庞大的人口资源形成的市场。通过我们比较高速度的行政发展的产能规模,又体现出另一个特点,即高端的不多,中低端很多。因此,面对这些现状,中央已在宏观层面有所判断,而作为企业来说,适应尚存难度。”

“现在企业面临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面对新常态。”王小康反问道,“都在讲要适应新常态,但是企业如何适应新常态呢?”

“现在很多政策和措施正在尝试和研究当中,那么对企业而言这是机会,企业需要抓住这一机会。”李维斗坦言,当然在实施过程中,难题是不可避免的。政策调整和变革,就会涉及利益的调整,一种分配的调整,这是增量改革还是存量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企改革大方向非常明确,国家管资本而不是管企业,但是目前的困难就在于一到具体落实的时候却不知道该如何来做。“目前而言,哪些企业属于经营性的,哪些企业属于公益性的,还不明确。”因此,李稻葵希望,“今年能够让各界看到一些具体动作,道理已经非常清晰了,就是现在落实还存在困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去库存、去产能都涉及企业,企业想的是如何转型,重要的是如何能够创造条件让企业转型。“要给企业创造发展转型的机会。近几年,某些服务业领域尽管已经明确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但是缺乏具体的操作办法,行政垄断和市场垄断在服务业领域还比较突出。这就需要推动服务业领域国有资本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推进垄断行业竞争环节向社会资本开放,尽快破除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领域的行政垄断和市场垄断。”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