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6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6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6年3月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投公司: “四条腿”走出改革样本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赵玲玲

自2014年被确定为首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试点以来,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到底试了什么?改革的目标与路径是什么?

国投公司董事长王会生近日在国资委举办的“国企国资改革研讨会”上表示,“试点就是要突破传统的模式、传统的体制、传统的管理方式,探索出一条适应市场、激发活力、管理有效、监督到位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在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张春晓看来,国投公司开展投资试点的探索,从国资管理的角度来说,已经从“管资产”到“管资本”的转变上又迈出了关键性的一大步。“这对于国企改革以及下一步关于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的建立和运行,都有非常大的借鉴作用”。

“四条腿”走路

据悉,近一年多来,国投公司在探索改革试点的过程中,着重做了试方向、试机制、试管理、试党建等四个方面的探索。

试方向,即进一步明确国有企业的发展定位。“具体到国投公司,则是要抓住两大方向,一方面,是推动国有资本向‘命脉’和‘民生’领域集中。另一方面,则是以现有的基础产业为主的板块,发挥投资导向作用,比如将股权投资基金作为进入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效途径。”王会生称。

试机制,即探索市场化、有活力的体制机制和运营模式。王会生认为,必须明确投资企业就是独立的市场主体,要按照市场的规则,把该给它的责权利全部归还于它,形成责权利的统一,同时建立起有效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所以,授权改革是关键。

为此,2015年,国投选择国投电力进行试点,按照“能放则放、应放全放”的原则,将人力资源管理、薪酬激励、部分融资管理等依法应由企业自主经营决策的事项归位于国投电力;将投资、部分产权管理和重大事项决策等部分出资人权利,授权国投电力董事会行使;将延伸到三级及以下控股投资企业的管理事项,原则上交由国投电力依法依规决策。通过授权改革,将70个事项授权国投电力自主决策。

试管理,即建立有效的管控体系。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重塑总部职能,界定总部和子公司的责权界限,建立起与管资本相匹配的集团总部的管理构架。另一方面就是加大监督。并不是授权了以后就不管了,而是共同搭建能够授得下、接得住、行得稳的保障措施,确保各项改革落地生根。

试党建,即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王会生称,在试点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地党组织统揽全局的作用,使得党的建设与经营管理同步模块,党的组织和工作机构同步设置,党组织负责人和党务工作同步配制,党的工作同步开展。

调整结构寻突围

“国投的探索给出了国有投资公司功能怎么去定位,体制机制怎么去建设,运营模式怎么去探寻。抓住了命脉和民生这两点,以实业为主,产融结合,服务国家战略,引导社会资本,调整产业结构,这些正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主要功能。”张春晓称。

在王会生看来,国投公司20年来一直都在不断地进行调整结构,不断地明确战略,进而才能在不断地发展当中走到了今天。

“为什么说资本投资公司和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所行走的轨迹完全是一样呢?”王会生指出,“现在国家在去产能,国投公司也在去产能。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国投公司的传统业务,比如:电力、煤炭、港口、化肥发展遇到了‘天花板’,产能过剩,竞争加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转型,必须突围。”

为此,国投公司将业务分成了四大部分。王会生介绍道,比如煤炭产业,现在就要重组。“国投已经把煤炭公司更名为国投矿业公司,把矿山全部归在这个公司。煤炭这个领域是加速调整结构的态势,同时结合‘一带一路’进行整合”。

“另外一个课题是战略新兴产业,这也是国投作为资本投资公司要探索的一个新的重点方向。”在王会生看来,国投要想跳出被困住的怪圈,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关键的突破口。

近年来,国投公司一直在通过先进制造业产业基金、水处理基金以及即将成立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产业投资基金作为突破发展瓶颈,来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2015年国投选择旗下上市公司国投电力作为授权试点改革单位,2016年试点公司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到2020年,国投将形成基础产业、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金融及服务业、国际业务四大战略业务单元。

“近年来,国投公司在不断地退出一般,重组整合现有,去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这也是我们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作为投资公司一个最根本的功能,不求最大,只求最好。投资公司一个最根本的核心,就是会投、会卖;有进、有退;投得进去,卖得出来,这就是投资公司应尽的职责。”王会生如是表示。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